有时候我们真该想一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最近观影了刚上映的《敦刻尔克》,影片讲述了1940年二战期间,英法联军40余万人被德国军队逼迫到法国边境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联军只有一条撤退路线,就是跨越海峡,退回到英国本土。
暂且不说历史上各方的军事策略,单从诺兰执导的电影来说,我给这部影片满分。我不是影评专家,以下只是个人的观感体会。影片对事件中每个角色深入刻画,每个人在濒临死亡时的那种理性与恐慌的交织丰富了影片情节。高地军为自己争取撤退船位却相互扶持让伤员先行撤离;伪装英军的法国士兵混入到队伍中躲在角落里却也不忘在关头救他人一命;朋友生命垂危却依然不改航线驶向敦刻尔克;自己的油量不足却尽可能的干掉更多的战机最终自己沦为俘虏。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保的犹豫,却最终为了国家军队作出奉献的决定,各种力量汇聚在一起,创造了这场大规模的撤退奇迹。这就是影片热血的地方,也是戏剧的魅力,它让你不会从历史背景和军事战略的角度去解读事件,而是将每一种角色丰富立体的呈现出来,升华个人主义,共同完成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这让我想起了同样受二战迫害的人民,另一个真实的历史还原。也是那样一群普通的百姓,他们勤勤恳恳地耕种,安安稳稳地过一个在平凡不过的日子。然而1986年4月26日这天,一切都被打破。这是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核能爆炸事件,这并不是一场政治阴谋,切尔诺贝利也不是硝烟密布的战场,然而关键时期每一个到过切尔诺贝利的人都被放射元素标记成切尔诺贝利人。他们自己乃至家人在之后的岁月里都被这场噩梦笼罩,畸形婴儿、白血病、癌症所有奇怪的变异都在这里出现。时至今日,那里依然有人在工作和生活,依然有无数的人想起切尔诺贝利的人民,这不是因为恐慌,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他们依然试图奋力生活,他们在努力散发生命的能量。
活着,在生命的尽头,还有什么比这个信念更顽强的呢?我们被雾霾包围,我们在各种压力中生存,但有时候我们都忘了我们是为什么而活。为金钱吗?为房产吗?我想一个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这样想。我们会说是为了家人,为了个人价值,为了活着的精神意义,我们每一分钟都奋力的活着,我们不在乎生命的形态,我们只渴望那无形却又生动的活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