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行第一站是济南。济南这个地方有着太多的历史典故,如果我们去百度一下,就不难发现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齐长城都与济南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济南最富盛名的还要属它的水,天下第一湖与天下第一泉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尤其是那句“皇上,您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更是将大明湖彻底炒火了。
大明湖畔赏荷的人历来不少,历史上无数风流名士在大明湖岸挥舞笔墨,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绘出绮丽秀美的图卷。北宋熙宁四年,出任济南知州的曾巩踱步到大明湖畔,他望见的是“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百年之后,拓跋氏的后裔元好问泛舟湖上,手执一杯佳酿,一边畅饮一边感喟“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做济南人”;光阴飞逝,一位意大利旅人路过大明湖,他深深陶醉在湖光山色中,“园林美丽,堪悦心目,山色湖光,应接不暇“;史书再次向后翻动,旗人铁保与友人宴饮于大明湖,觥筹交错之际,友人赋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他毫不迟疑,提笔一挥而就。
在这么多璀璨的名士中,有三个人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大概是因为这三个人太有名望了,而他们之后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天宝四年,也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当时文坛久负盛名的文人李邕,与诗圣杜甫先后来到济南,而两年前李白也到了济南,这三人的聚首必然会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今日我们把李杜相提并论,对李邕知之甚少,而在当时李邕的名气是远在诗圣和诗仙之上。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世人便称他“李北海”。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个正直博学的人,他曾给梁朝萧统编选的《文选》作注。李邕打小便继承了父亲身上的优点,年少时就已擅长辞章而闻名,而且他书法也相当了得,当时很多寺观邀请他撰写文书颂碑,据说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多篇,得到的润笔费用可达数万。魏晋以来,碑刻文字都用正书,而李邕一反传统,大胆创新突破,改用行书写碑。他的字极富个性,舒展遒劲、爽朗峻峭,甚至影响了后世苏轼、米芾、赵孟頫等大批名家的书法创作。
一)历下亭盛宴
天宝四年这个夏天,杜甫本是要赴临邑看望弟弟杜颖,途经济南恰逢好友李之芳建造的新亭竣工,而李邕也在济南,三人重逢相见甚欢。于是他们选定在大明湖岛屿中的历下亭设宴欢聚,畅饮纵谈。济南的不少名士也被邀请作陪。当时李邕68岁,已经是天下人人知晓的名士,其为人为学让杜甫非常景仰。而杜甫刚刚度过自己的不惑之年,可以说他的诗圣之路才刚刚开始,李邕慧眼识珠,预见杜甫将来必大有作为,他多次与杜甫谈诗论史,甚至和他唠家常,谈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这让杜甫大受感动。酒酣尽兴之时,杜甫随即提笔写下“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杜甫此诗一出,本无名的历下亭成为了济南一大名胜,后世文人骚客纷纷慕名前来。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李白也在济南,不过不知何故他并未前来。如果李白也能在大明湖畔、历下亭中豪饮三百杯的话,这次聚会应该更热闹吧。
二)益都相会
送别了杜甫,李邕在益都任上又迎来了44岁的李白。当时桀骜不驯、恃才傲物的李白正值仕途失意,悠游齐鲁之邦的他正想着散尽千金,莫使金樽空对月呢。他听说李邕为人刚正不阿、耿直豪爽、藐视权贵,而且也正因奸人暗算而遭贬黜,便有了惺惺相惜之感。不过他们二人的相见却不怎么愉快。谒见时,李白因不拘俗礼,纵谈王霸招致李邕不悦,但二者都是率性之人,这点小事一过也就忘了。在益都李白还听说李邕的另一件奇闻。当时有一女子的丈夫遭人谋杀,女子持刀刺杀凶手以报夫仇,按照当时的律令这应当施以极刑,李邕听说了此事,奋不顾身上书朝廷力保该女子,最终使她幸免于难。李白由此写下“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敬佩之心溢于言表。
三)任城一别
在益都告别了李邕,李白回到任城家中。同年秋天,杜甫来到李白家中做客,中国诗歌史最闪耀的两大巨星在洛阳首次相会后,再度于任城相会。既然来到李白家,自然该由他做东,豪爽的李白怎么能怠慢自己的挚友呢。于是他们携手共游,一同访友,一同论道,有时他们甚至醉卧乡野,畅谈人生苦乐。“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人生若能有这样的日子,也是无遗憾了。可惜天下的宴席终是要散的,杜甫走得那天,李白送他到曲阜石门山,“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为杜甫写下最后的赠言,二人饮尽杯中最后一滴酒。没想到自此之后,他们的酒杯再也没能碰在一起。
四)曲终人散
两年后,李邕遭到奸相李林甫迫害,挪用公款,再加上贿赂罪臣柳绩一匹马,这就足以因“厚相赂遗”受到牵连。当时李邕已有70岁高龄,但心狠手辣的李林甫依然将李邕“就郡决杀”。听到李邕的噩耗,杜甫伤心欲绝,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没汶阳瘗”。而李白则是愤怒至极,他大声疾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死的人不可能还魂,而生者还要在黑暗的时代继续挣扎、生存。
相比李邕之死,李白的死则太过传奇,醉亡、溺亡、捞月而亡,人们猜测着、争论着,我倒是倾向最后一种说法。也只有醉酒捞月才最符合李白的浪漫、诗意,他的生命最终化成了那永恒的月光。
杜甫的死也一直是一个谜,一种说法是晚年的他愈发贫病交加。没有了严武的救济,杜甫到最后竟连草堂也住不起。只能在一条破旧的小舟中,漂泊江上。有个县令知道杜甫的诗名,为他送去白酒牛肉。很久没有吃饱饭的杜甫因为吃的太多,竟腹胀而死。为国为民忧劳,杜甫最后穷得家徒四壁、饱食而死,但这种死相比于那些安享富贵、尸位素餐的人们,又显得如此高尚。
一个时代,三个人的故事,三种不同的结局。
如今,诗的时代早已完结,大明湖的故事也淹没于历史的沙洲中,有的成为传说,有的成了烟云,生活的时间轴却在依然继续。
往事越千年,所有悲欢离合,最后都不过赋予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