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亚当 · 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这本书开创了经济学的历史。而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亦即: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
人类想要获得幸福和快乐,欲望就得被满足。所谓欲望,就是“想要”。人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无聊了想娱乐,一个人久了想找个人说话,这些都是欲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对人类欲望的经典诠释。
满足欲望的手段,经济学里叫“资源”。
人的欲望往往是无穷的,但资源却是有限的。经济学家把资源的这个特点叫作“稀缺性”。就算是首富王健林,也想更长寿,所以时间资源也稀缺。稀缺有普遍性。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在不断寻找办法解决无穷的欲望和稀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前,解决这对矛盾的办法是压抑人的欲望,让欲望降低到和有限的资源相匹配,各种宗教在本质上都有这个作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解决这对矛盾的办法,变成发展生产,缓解稀缺。但生产的发展始终跟不上欲望的膨胀,所以人们需要决定哪些欲望需要被满足,即 “生产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去满足欲望,即“如何生产”;满足谁的欲望,即“为谁生产”。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合起来就是经济学著名的“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直接来源于资源稀缺和欲望无穷的永恒矛盾,经济学就是关于资源如何配置的学问。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效率。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状态。
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是计划,二是市场。主要用计划方法配置资源的经济是计划经济,主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是市场经济。
经济学理论包括两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微观的行为,即一个消费者、一个厂商、一个市场是如何行为的;二是宏观经济学,即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经济学家有一套自己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和我们自身。下面是经济学的三个主要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一:边际考虑
在经济学中,边际的意思是「最后的」,或者「新增加的」。边际考虑,即只考虑最后一个单位或者新增加的一个单位因素所引起的变化。
书中作者举了农民种粮食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
假定有一亩地,一个农民种植,可以收获1000斤稻米,两个农民种植,可以收获1800斤稻米,三个农民种植,可以收获1900斤稻米。
那我们可以说,第一个农民种植的边际产量为1000斤,第二个农民种植的边际产量为800斤,而第三个农民种植的边际产量为100斤。
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农民人数的增加,所增加的稻米产量却在减少。经济学家把这个规律叫作「边际产量递减」。
经济学家说,每个农民能分得多少稻米,必须进行边际考虑。
如果让第一个农民最后一个加入,他能收获的稻米也只能是10斤,而不是1000斤;而让最后一个农民第一个来,他能收获的稻米将是1000斤,而不是10斤。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别?因为第一个人用的是1亩地的土壤肥力,而最后一个人可能只能用到小部分(1%)的土地肥力。而他们交换位置后,收获的稻米是一样多的,这说明,他们在劳动贡献上没有差别,都是10斤。而剩余的稻米是土地的贡献。第一个人的1000斤中有990斤是土地的贡献;而在第100个人的10斤中,土地的贡献为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但农民的边际产量递减,土地的边际产量也是递减的。
经济学家用这样的边际思维得出,最后一个农民的产量决定所有农民的产量和报酬,而不是第一个农民的产量,也不是平均产量。也就是说,上述例子中每个农民的报酬应该是10斤稻米。这就是边际决定的原理。
除了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所谓效用,就是商品能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特性。我们消费就是为了获得效用,而且希望达到效用最大化,而不是单纯想拥有商品本身。比如吃汉堡,吃第一个汉堡,会觉得很高兴,吃到第二个可能会满足,当到第三个可能都不想看见,更别说吃了。
经济学的思维二:机会成本
成本是我们做决策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收入减去成本就是经济活动的目的:利润。不过这个是会计成本,而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成本。
经济学里的成本叫「机会成本」。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是由于做这件事情而放弃的其他用途中价值最大的那一个的价值。
例1:如果你有100万资金,可以投入到A、B、C三个项目上,若投入A项目收益200万,投入B项目收益300万,投入C项目收入500万。那A项目的机会成本是多少?A项目的机会成本是投入此100万资金而放弃的其他项目的最高收益,即是500万。
例2:如果你原本在政府部门上班,每年有10万收入。现在你决定辞职经商,开了一家餐馆,全年收入11万元,买菜和肉、员工工资、税费等各种成本总和为10万,则你的会计利润就是11万-10万=1万。但在经济学家眼里,你不仅没有赚钱,反而亏钱了,至少亏了9万。因为如果你不开餐馆继续在政府部门上班的话,你的收入是10万元,而现在只有1万元,所以亏了9万元。
做事情必须要考虑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不但要看做这件事情得到了什么,还要看因为做这件事失去了什么。如果失去的比得到的多,那么这件事就不值得做。
所以一个社会的资源,也必须科学地配置,配置到有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收入-经济成本,经济成本即机会成本)的地方才是最佳的。如果错配,整个社会的利益就会减少,因为社会得到的收益小于放弃的收益。而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是最好的配置手段。
考虑机会成本,对于资源的正确配置非常重要,对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很大帮助。
经济学的思维三:均衡考虑
均衡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物体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下,暂时保持的一种静止的状态。经济学借用了这个概念,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做事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边际好处和边际坏处在哪里相等(例如:吃第三个汉堡得到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边际好处大于边际坏处时,应该继续做下去,因为净好处大于零;边际好处小于边际坏处时,应该减少做此事,因为净好处是负数。只有当净好处等于零,即边际好处等于边际坏处的时候,效用才会实现最大化,实现均衡。
均衡是一种暂时的静止状态,是一点一点逐步达到的。经济学上把边际好处叫边际收益,边际坏处叫边际成本,均衡就是不断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结果。
消费者购买的最后一单位商品,就是让自己花钱所导致的效用损失和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厂商生产的最后一单位商品,是让生产的边际成本与销售的边际收益相等。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中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多用边际考虑生活中的事情,用机会成本来安排要做的选择,用均衡考虑来决定自己做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