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了《拖延心理学》后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感觉收获颇多,整理以后我把它们统一称为“关于拖延症的二三事”。我会尽量保证一日一更或二日一更把这几部分讲完,希望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收获一些东西从而战胜拖延症。
1.什么是拖延症(你真的了解拖延症吗?)
2.怎样判断自己是否有拖延症(拖延or放松大脑)
3.什么是导致你拖延的因素
4.五步克服拖延症
今天先讲一讲什么是拖延症。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症=懒”,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多么无知,就好像乔任梁因为抑郁症自杀后大家才意识到“抑郁症≠心情不好”一样。本来想把《拖延症的后果》也一起写到这篇文章里,但是由于内容太多,只好分开来写,希望你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不要再对拖延症后知后觉了,如果这篇文还是没有触动到你,就请坚持到我更完第四部分《拖延症的后果》,等到那时,你一定迫不及待的想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我就是这样)。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拖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问题,埃及有两个词都可以翻译成“拖延”,这两个词都跟生存有关。其中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冲动而牺牲的精力,从而达到保存能量的目的。另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懒惰。塞缪尔曾写下了一段关于拖延的文字:“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身边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有“选择恐惧症”,不说大的方面,只是选择午饭吃米还是吃面竟然都会有人难以抉择。但大家也对此现象不以为然,认为只是自己两个都想吃,所以才无法选择而已。可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恐惧症≈拖延症。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个观点:
来自于一个亚洲家庭的莉莉,在她五岁的时候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她的父母拥有一家杂货店,在她上中学的时候,每天下午都会到店里帮忙。莉莉后来获得了大学奖学金,她想去一所工商学院攻读经济学。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的母亲生病了,莉莉提议要回到家里照顾母亲。而她的母亲鼓励她留在学校,但是父亲希望她能回到家里照顾母亲,并在杂货店里帮忙。莉莉感到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做。她既想实现母亲赋予她的接受良好教育并功成名就的梦想,又想博得父亲的赞许。由于无法做出抉择,莉莉在学校里变得不能专心学习,还会拖延自己的功课。她的成绩很差,以至于处于丢失学位、被迫离开学校的危险边缘。莉莉在学习上的困境,反映了她在继续学业和担负家庭义务两个选择间的内心冲突。实际上,她用拖延代替了选择。
拖延症≠懒,拖延症是一种你对自我怀疑、不信任,对事物、他人感到恐惧的表现,一定不要轻视拖延症。如果你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拖延症,没有关系,在第二部分我会讲到的,但在这之前,也请你自己去尝试做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