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一位国人皆知的作家,她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精彩,也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作品。她仿佛对文字有着得天独厚的神奇力量,并且带着独一无二的姿态在岁月里优雅地走过。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文学造诣很深的她虽然面露清高,实际内心孤寂。她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爱情方面,一直被人所津津乐道。
在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里,胡兰成伤她最深,她也曾经用了很大的力气去忘记胡兰成,但忘记一个人何尝不是一次抑郁的潜逃,你企图背向往昔,往昔也只不过是个巨大无比的圆。
有时候我会想,她和胡兰成的爱恋,从一开始也许就是受原生家庭影响,用来弥补童年遗憾的。
于千万人之中,她为什么会选择胡兰成?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出生在名门望族,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条件。她的父亲崇尚古典,母亲喜爱西洋,本来应该是很互补的结合,但是现实却是不尽人意。因为,在张爱玲的童年时代,父母给予她更多的是疏离和冷漠。
没有人关注,没有人爱护,她曾经一个人,在诺大的庭院里独自长大。
但是,当她遇到胡兰成之后一切都变了,那颗孤独了太久的心被胡兰成轻而易举的叩开,她觉得他们是那么相似,那么有共鸣。
胡兰成说过:“我只觉得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是皆成为好。”
她何时被这样的虔诚的爱慕过?所以才会对胡兰成写下“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这个“懂得”何其不易?显然,她视胡兰成为懂得自己的知己。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型。不止人格,我们的情感基础也常是童年形成的。如果爸爸妈妈给了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将爸爸妈妈当作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如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很少,我们一样也容易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只是情形更加复杂。
胡兰成骨子里是个旧式的中国文人,这一点与张爱玲的父亲极其相似,他们都拥有旧文人思想,渴望才子佳人的美谈,同时也都有文人的旧恶习,喜欢沾花惹草,到处留情。
最关键的是,幼年时期的张爱玲从父亲那里领略到的都是封建家长式的专断、粗暴、虐待多于父爱。
于是,父亲对于自己儿时留下的种种阴影,让张爱玲决定要找一个爱护自己、懂自己的爱人。但是,因为受到童年时代人格形成的影响,她在潜意识中用父亲的原型去做一个恋人的模板,并用这个模板套中了胡兰成。
她于千万人之中,仍旧下意识地选择了和父亲极其相似的胡兰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弥补儿时没有一个“好父亲”的遗憾。
张爱玲认为,这一次她可以亲手改变“童年”,这个人会给她现实的安稳与岁月的静好。
对母爱的渴望,让她在爱情里变得卑微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爱玲在世人眼中一直留有清高的印象,她一直孤芳自赏,不流于世俗。所以,我想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话语会从张爱玲的口中说出。
其实,这样的卑微,与她儿时对母亲的爱而不得有很大的关系。张爱玲的母亲优雅美丽,并且是一位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新女性”,童年时代的张爱玲便对母亲有着特殊的感情,母亲的优雅和摩登是她一直想成为的样子。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然而,张爱玲的母亲却有一颗翱翔于天际的自由之心,她也从未思索过自己作为母亲应该尽的责任,所以在张爱玲年仅4岁的时候便离她而去,毅然决然追求自己的梦想。
母亲一去七、八年,这段时间正是张爱玲性格成长中最重要的时刻,没有了母爱的灌溉,张爱玲开始变得敏感和脆弱。
艾里克森说过,儿童是通过感官去领会世界的,并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抚,生理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安全,从而对周围的人也就有了信任感。拥有充足母爱的人大多一生健康自信。反之,自幼缺乏母爱的人常常会脆弱、胆怯,不容易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张爱玲便是如此,自幼缺乏母爱,即使在母亲归来后也没有改变她的敏感,甚至变得更加的郁郁寡欢和小心翼翼 。同时,母亲也没有给张爱玲预想中的关怀,与之相反的是,由于张爱玲没有按照她的想法成长成“淑女”,便开始经常刻薄的对待张爱玲,讥讽张爱玲一无所成。
在这样的坏境下生活的张爱玲,开始愈加的敏感自卑,所以才会和胡兰成在一起时害怕失去他。
“你这个人啊,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个香袋儿密密的针线缝缝好,放在衣箱里藏藏好。”
她这样小心翼翼的爱,无疑是把儿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和遗憾倾注在胡兰成身上,并且渴望对方能够一心一意地爱自己,即使见到胡兰成便新人在侧,张爱玲仍旧卑微地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大度”挽回对方。
张爱玲在爱情卑微到什么地步呢?
在胡兰成臭名昭著的时期,她不惜自己名声,一次次地把自己积攒的稿费寄给胡兰成帮助他和他的情人。甚至在胡兰成逃亡故意不给她地址时,也多方辗转地找到胡兰成。但当张爱玲一路奔波满怀期待地敲开爱人的门时,结果换来的却是不耐烦与疏远的胡兰成。
其实,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深夜,她也曾经想过放弃,但是却屡屡下不了决心。
她只是太渴望被爱,那个家太冰冷,她感觉不到温暖。她渴望母亲的爱,却换来的是嘲讽和冷言冷语。她变得木讷寡言,内心孤寂寒冷,是胡兰成闯进了她的世界,给她的世界添了一抹不一样的色彩。
得之不易的爱,因为太渴望,所以小心翼翼;因为小心翼翼,所以变得卑微。
绝望后的自我觉醒,卑微之花也会萎谢
“倘使我不得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在经历了重重失望、期望、绝望的过山车后,张爱玲似乎开始渐渐的明白这段感情所能给予她的已经所剩无几,再这样下去也只会空耗岁月。胡兰成换了一个又一个情人,早就忘记了当初曾经许诺给张爱玲“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誓言,只留给她一地的情殇。
她爱胡兰成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她对胡兰成的爱是带有光芒的,她认为胡兰成身上带有她看到的光芒。
她爱上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的投影,她把这份想象的投影投射在胡兰成身上。她认为胡兰成懂得自己,其实也只是胡兰成面对万千女孩情话中的一句而已。
但张爱玲偏偏看不到这种种真相,用自己内心的投影和幻想,苦苦地爱着胡兰成。
令人庆幸的是,张爱玲最后终于自我觉醒,明白胡兰成的真正为人后与之诀别。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当初母亲的离开,张爱玲以为自己将要和父亲相依为命,她曾经渴望父亲的关怀,但是父亲只是一味的纨绔和施暴;后来母亲归来,她逃离父亲的魔爪去到母亲家中,以为期盼已久的幸福终于要来临,但却是跌进了另一个不幸的深渊;如今,他遇到了胡兰成,一个懂得她并许给她现世安稳的的人,但也不过是一句虚假的情话而已。
她仍旧是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个孤独空洞的世界。
最后的启示:我们都在用爱情,弥补着童年的遗憾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在《为何爱会伤人》中武志红曾经说过:“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现”
也就是说,我们的恋爱都是多多少少在重复着童年的关系,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这个轮回包含着两层含义: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张爱玲继承了父亲的稳重与古典和母亲的热烈开放,她的性格才会出现沉稳又热忱,温情又淡漠的矛盾体。
天生拥有良好基因的张爱玲,本可以恣意飞扬地成长。但是儿时的她却是在冰冷的父母关系中成长起来,因为极少得到关爱,所以才会轻易的被胡兰成的情话迷惑,认为这个男人真正懂得自己。
其实,无论是选择胡兰成,还是害怕失去胡兰成,只不过是她在修正自己童年时候的遗憾的方式。她曾经并祈求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童年时代无力的命运,而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是又一次的轮回。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感情生活是我们的童年再现,快乐的童年会使我们继续重复着快乐,不幸的童年则让我们继续重复着不幸。
如果我们身为父母,不妨在孩子童年时期给予孩子充足的爱与支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建立起充足的自信,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去信任。
如果我们是如张爱玲一般的“受害者”,不妨去好好面对自己的不幸之中所隐藏的那些真相,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内心真实的自己和谐相处,用正确的内心去开启幸福的大门。
因为在爱情里,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沉浸在其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END——
参考资料:
俞斌 《张爱玲传》
黄晨晨《我一直在这里,等风,也等你》
武志红《为何爱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