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七月份我注册简书的时候,它对自己的定位是一款「在线写作、笔记产品」。我没有使用在线笔记或者RSS应用的习惯,所以对它有点不明所以。只是单纯用来作为一个存储过往文章的仓库来用。甚至也很少用它来在线写作,一是我已经习惯了用WORD,改换在线方式或多或少有点不习惯。我承认markdown 是一种很方便简洁的语言,然而,任何需要用户额外记忆东西的工具在我看来都不友好的。当然,这都是习惯问题。
2、13年下半年明显感觉到简书的风格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无论是简信、评论功能还是自动生成长微博的功能,给我的印象都是简书在向一个写作社区转变。感受最明显的是简书写作者们的目的有所变化。当我把简书作为笔记来使用的时候,我并不关心其他人对我作品是否关注、是否喜欢,但是现在首页右下方那个红色消息提示的出现,则让我这种爱慕虚荣者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欢。同时,我也会去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臧否。那么好了,现在简书已经具备了社区最鲜明地两个特点:一是有一些乐于互相交流的用户,二是有一些用于他们交流的话题。
3、我没用过独立博客,只用过新浪的博客,但是从2002年开始上网到现在我做的最多的还是泡论坛。博客在我的理解里是一种抒发自己感情,阐明自己观点的用具,也因此,博客从一开始就被名人统治,而论坛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于他人一起交流,所以论坛更为平民化——当然我不是说平民不能写博客,而是对平民来说,论坛是一种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地方。
4、那么论坛和博客最重要的区别在哪里呢?论坛上我们第一眼能看到的帖子是由用户们「顶」起来的,而博客上我们能第一眼看到的首页文章是编辑们选出来的。当然不排除论坛上的用户也有名人效应,博客网站的编辑也会慧眼识珠,但是相对来说,编辑们推荐名人文章的机率更高,而普通用户的文章在论坛上被人看到的几率更高。
5、在我看来,简书应该算是一种介于博客和论坛之间的中间形态。它有着鲜明的平民气息,草创期的驾驶农户也没有其他地方的所谓名人。但是简书的形式上却更接近于博客,具体表现在它的首页内容都是编辑筛选出来的,它的「专题」内容同样是编辑筛选出来的,它的热门话题倒是并不是筛选的,然而如果一篇文章不出现在首页上,除了作者的亲友之外谁又会去点「喜欢」呢?如果有一个新人注册了简书,他写的文章每一篇都没有被编辑看上,那么对于仅仅看简书而不关注这个作者微博的人来说,这个作者就是不存在的——你没有任何一个渠道去了解到除了编辑推荐的文章之外还有什么文章。
6、回头说专题。简书设置专题的本意肯定是想把精品文章给读者们提前分类一下,方便查看。但问题在于一是专题实在太多了,多达几十个,如果不两到三次点那个下拉菜单,就连专题名字都看不全。二是专题的划分没有一定的标准,大多数都像是临时起意想出来的,甚至有些专题看了名字也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三是进专题居然还要投稿。想想看,一个新用户能看到隐藏已经很深的专题选单已经是碰巧了,他要经过怎样的碰巧才能发现只有点了那朵小白云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文章进入专题里面去?
7、以我玩论坛的经验来看,一个作者最希望的是一步到位。比如我在天涯写一篇帖子,在我新建帖子的时候它就会要求我对帖子的内容进行归类。这样我把帖子发出来以后,就自然而然进入了这个「专题」里面,至于到底够不够条件入选,这个就是版主(编辑)的问题了。对简书来说,这个设置大概并不复杂,复杂之处在于首先要把专题进行合并,最多只保留6-10个大的、一目了然的专题。
8、简书的排版在我看来已经几近于完美了,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问题。如果能够加入跟WORD一样的换页方式,是不是更好呢?这样我写一篇长文的时候就用让每一行最新写出的文字都在页面最下方了。
9、刚刚我才发现了原来编辑模式下,还能改成全屏写作,这固然是因为我比较笨,只是这是不是也说明简书的图标设计不够清晰明白呢?笑
10、另外作为私人我还想吐槽一句。简书没有敏感词,这很棒。简书也不删帖,这同样很棒。但是作为简书编外员工,经常需要看一些我非常非常恶心的文字,真是非常非常之不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