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写东西了...
这两天一直在程式化地组合实习报告,有些地方需要用自己的话使整个报告契合,然而在审阅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写的那些已不能再称之为句子,只能定义为片段了。不过,我可以肯定的是,要是让语文老师给实习报告打个分,一定会被气死!
想来,漫漫求学生涯中我读过的东西远比写的东西多,或者说两者已不是一个量级。当年一提到写,我会有种淡淡的优越感,因为本人的字还是可以的,曾经也让某某或某某羡慕良久。此时,看到手边书上自己写的那些字,我在怀疑:我是不是还是当年的我?
写点东西,不管篇幅如何,总要赋予“这点东西”一个身份,亦或是一个名。最近在读朋友送的一本巴金散文,老先生的散文大都以一个字为名,例如《神》、《雪》、《死》、《梦》等。刚开始看到目录的时候有些不懂,读过几篇之后,才感觉用一字来命名一篇散文,确有独到之处。所以本人也在此效仿老先生命名之神韵,谓之本文为《书》。
《书》,我没有想过去写一本书。因为我无法想象我有那么多故事去写那几百万字的小说(笔耕不辍——脑海中闪现的词,此处表达对作家的无限敬意),或者有那么多的情愫去写那几万字的短篇青春文学,更不用说那么细腻的文笔了。《书》,我只是想写写,从儿时起读与写的历程。
幼儿园时,长辈们常常告诫懵懂的我:上学了,要好好读书。记忆中那时还不知道书为何物,貌似很难“读”!只知 道小小的书包里只装着一个铁制的铅笔盒(姐姐的),几只父亲给削的铅笔,还有一个图画本。就这样在“好好读书”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小学。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的启蒙老师。张老师,在幼儿园小班时教我一年,在一年级时教我一年。到现在已经记不清老师的模样,只记得她清秀的正楷黑板字。是她教我去“写”,教我一笔一划地练习正楷字,那时还记恨她每天都要我临摹好多遍练字板。现在想来,有的只是感激了...因为她是民办教师,在我小学还没毕业的时候赶上教育改革,张老师也离开了教育岗位。
一年级,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学生,同时也见到了传说中的书——语文、数学。对待将要“好好读”得书,父亲教我用旧挂历把书裱起来,这样就不会把书给弄坏了。就这样直到中学之前,我都会把每一本书裱起来,为了“好好读”,我甚至很少在书上写东西,直到学期结束,书依然很新。
小学就这样读着...
在小学五年级时,王老师教我“写一些”。王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准备一个软皮本,然后自己做书签。每天都要去写一些,没有任何要求。还记得,有时会写周末小伙伴们怎样一块写作业,怎样一块玩耍,还会写上学路上怎样被狗追,只是些口语化极强的流水账罢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会把日记本放到他办公室门口,然后每一个同学的每一“篇”,他都会写上评语。一年的时间,王老师教会了我们去写,去写一些生活的琐碎,去写一些想说的话。小学毕业时(当年的义务教育是五四制),我们把那些笔记本留给了王老师。今年寒假的时候,父亲说有次碰上王老师,他还说那些笔记本还一直都在...
初中时,感觉“好好读书”越来越难了,每天课时十几节,然后还加了各种“新书”。由于书太多,也懒得再去裱书。不过对待书,我依然是很“谨慎”,每当在书上画重点句子的时候都会用直尺比着,我怕书不让我好好读。当我再次燃起好好读书的愿望,是在发现每本语文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名著选读,也是那时开始喜欢读课外书。当时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节选,渐渐想知道完整的文章是怎样的。记得当时第一次跟小伙伴去市里,就是去新华书店买书——我的第一本课外书——《简爱》。由于当时住校,那本书还是晚上在被窝打着手电看完的,现在想想也挺佩服自己。之后是某个暑假读了哥哥送我的《穆斯林的葬礼》,由于这本书的章节结构设计有些特别,读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
初中四年,早忘记了小学时“写一些”的习惯,“写”也就只限于每周的作文课,然后就是与万能的司马迁老先生较量了。
高中时,虽然课时紧,但是依然喜欢课外书,在课外书里还多了一位新朋友——高一、高二两年的时间等于48本《青年文摘》。高中,我也变得强大起来,“书,不再好好读”。书上的重点句子,也是随笔一划,在书的空白处,偶尔还会秀两笔歪七扭八的书法。高中时,有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喜欢的句子、段落、美文都会认认真真地写在读书笔记上。在周末,我会跟朋友在市里的各个小书店淘书,选中喜欢的书,跟老板讨价。喜欢淘书的朋友应该能体会那种感觉。
高中三年,就这样“写着别人”...
大学,我开始去写自己。
想起之前,在简书上注册了一个账号,还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writer,可是至今未写一字,只是平时偶尔浏览一下别人的文字。
大学,有了充足的时间,可是以前那种读书的欲望不再浓郁。大学课本又回到了儿时的“新时代”,课外书也读的越来越少。身边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也越来越少。有的同学与时代潮流同行,看着各类电子书,而我远远的落在了时代后边,依然喜欢着纸质的书,喜欢书的质感,喜欢书上字的墨香。(盗版书一般不香,请书友慎重购买)
大学里也有一些小书店,可是书架上摆放的不再是各类课外书,而是各种专业教材,就这样,我不再去小书店淘书。偶尔的网上购书便替代了原来的习惯。在网上买书不再是挑选自己喜欢的那种触感,而是朋友的各种推荐和各种畅销书。在大学买的书,没有了爱不释手的感觉,有时候书到了,取来,仍在床头。买书,只是成了一种习惯...
大学里,我们有了好多便捷的交流方式:QQ、人人、飞信、微信、微博。上课时,看着对角的某某,也会@一下。熄灯后的宿舍,几乎没有了传说中的卧谈,有的只是每个人床上的一点光亮,光亮下的你刷着各类空间,看着近在咫尺或者远在天涯的好友写着自己。当你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文字时,那个人就是你了。
前些天打开自己的空间,浏览着大学以来写得各种说说和日志。有些怀疑,怀疑有些优美文句是自己写的,怀疑那些无病呻吟的句子也是自己写得。毋庸置疑,那就是曾经的自己!
大学,我在写着自己...
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把积在床头的书整理了一下,把读过的书打包起来,还没有读过的书按照自己的喜好又放在了那儿,
我想把它们读完...
《书》的最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