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掉进概念的圈套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说现在的人进知识付费社群其实只是为了缓解焦虑,是中产阶级寻求心理上的慰藉。这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现在有很多知识喜欢故弄玄虚,玩一些概念和文字游戏,学完后发现并不具备实用价值。
我也在这上面踩过很多坑,这些知识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过瘾,过后起不到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其实就是一些文字鸦片,利用了人们的懒惰和想走捷径的心理。
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很多人靠教别人实现财务自由而实现了财务自由,而那些掏钱听完这些课的人却还是老样子。
所以我们在选择社群时也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社群加入,特别是学生群体和想通过社群提升自己的上班族,一定要防止被一些概念和词语迷惑,时间耗进去了,本领却毫无长进,要想清楚加入社群是社交目的,还是想通过社群学习提升自己的收入和技能。
“不要平均用力,头部才会露出来。”
致力于创业营销实战干货分享的穿石会社群也在反复强调刻意练习和持续行动的价值观,听完必须反复实战,知行合一是正道。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体验式学习理论也说真正的智力要在解决问题中获得。
我认为知识付费社群要想走得长远还是应该在垂直领域进行深度运营、圈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层,重视刻意练习和持续行动的力量,可以组建学习行动小组,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并建立惩罚和奖赏机制,督促社群成员按时落地执行。
其实还是有很多知识付费社群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也更偏向实操性。比如行动派、穿石会、刺猬公社、萌妈妈、ScalersTalk成长会等等,还有一些更垂直的技能学习社群也很多,比如秋叶PPT社群、化妆师联盟、云端速写、轻课小伙伴等等。
如果想多提升自己的技能、多赚钱还是应该挑这些社群加入,做持续积累的事情。及时反馈是社群学习区别于自学的重要一环,好的社群应该设置答疑的环节,让社群成员的疑惑迅速得到解决。
知识付费社群必须攻克两大难点
一是需要解决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在碎片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持续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社群创业者应该去发现自己的精准用户,然后在固定的时间段发布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设计讨论的话题,活跃社群的气氛。
只要他们也喜欢这个社群文化和方向,运营起来就会容易很多。试图去转变别人的观念,再教育太困难了,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批跟我们相似的人,让他们在这个社群里有参与感、归属感和尊重感。
知识付费社群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人数多了之后,怎么避免人多嘴杂,很难管理的问题。这个时候可以通过不同的社群工具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交流群可以选择在微信平台,直播学习讨论群可以在QQ群、小密圈或一直播。还可以通过设立严格的群规解决,比如设定某个时间段是干货学习交流时间,哪个时间段是聊骚时间。
赚钱的事情其实都挺low的
创业这几年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赚钱的事情其实一开始的模型很简单,往往就是很好地解决了一个需求点,而且赚钱的事往往是挺low的,并没有想得那么高大上。
说好听点就是接地气。大家可以发现越简单直白、朗朗上口、口语化的广告文案往往更适合传播,“今年过节不收礼”、“怕上火喝王老吉”非常俗气,但是定位准狠、传播效果极好。
注重情节的泰国广告在对消费者心智的占领上没有不停重复洗脑的病毒式广告强。即使是靠内容赚钱的社群,最快赚钱的也是那些跟成功学相关的东西,什么如何实现财富自由、怎么在短时间实现逆袭什么的往往愿意付费的人很多。
那些最聪明的商人往往利用了人性的某一个弱点,比如“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进行成瘾性设计,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我们在选择社群时也要小心落入别人的圈套,让别人利用了自己弱点变现。我记得有一期非你莫属,有个求职的“销售冠军”吹嘘自己向环卫工成功推销了5000元的情商课程给他5岁的小孩, 环卫工人辛苦干一个月,才有2000多的工资,看了觉得很愤慨、心酸。
每个人都应该防止自己被愚弄,成为第二个“环卫工人”。应该让理性指导我们做决策,去挑那些有很好的社群氛围,能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激发出来的社群。
而如果我们是创业者,就要巧用人性的弱点,其实说到底,所有的需求都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