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孩子画得很好看了,你还让他学画画吗?”
“假如孩子画得很高兴了,你还那么慌乱不知所措吗?”
“假如孩子想探索更深层次的艺术,还还那么淡定自若的控制他吗?”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几张图
大家觉得这四幅画画得好看吗?
相信所有人都认为,哪里来的妖怪。如果你的孩子画成了这样,估计美术机构的院长早被你骂的狗血淋头,然后带着孩子扬长而去,回到家开始在朋友圈发泄所有的不满。安静下来,接着找下一家美术机构,为了孩子的美术梦,操碎心、磨破嘴、跑断腿。但如果是孩子画的很漂亮了,你的心态又是怎样呢?儿子画得真漂亮啊,活灵活现。咦?但这几天画得没什么长进呢?我得找一个更好更贵的机构来教我儿子。当然也有家长这么想,反正也没指望这个出名,会点就行了,而且还画得这么漂亮了。很满意!
如果告诉你,这四幅画都价值千金,你有什么想法?
开玩笑吧!怎么可能?是真的吗?还没我儿子画的像画得好看呢!理解不了!
这四幅画都是毕加索大师的作品,享誉盛名。我们为什么感觉他画的也不好看啊为什么这么有价值?当然我们不能以我们现在的审美水平去看去评价。就拿第一幅作品,《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1907年的作品,这幅画可谓是第一个立体主义的画作,有没有感觉像是“一地打碎了的玻璃”。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更加有趣的是,图中中间两幅,有一半是正面脸,而另一半却是将侧面脸拼在一起,下面两幅也都有这种手法。毕加索在画正脸的时候忽然觉得她的侧脸很美,就把侧脸画在了一起,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这在当时的绘画结构中算是一种突破,当然应该对我们的3D影像的由来有了一种思想上的启蒙。
我们看一幅作品,普通人就看符不符合我品位,艺术家看的是它带给社会、人类文明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画的好不好看,我们不能只看跃然于纸上的东西,而是要窥探她内心的心理变化,每一幅画都是孩子要说的话,内心的情感、情绪、心理变化都会通过画来表现,而家长注重的应该是孩子的内心,而非没有温度的那副画上。
如果孩子画得正高兴呢,你会接纳吗?会慌乱吗?
“怎么可能?孩子画得高兴就好”“我有什么慌乱的?”“孩子高兴,我就高兴”
前段时间,参加美树馆培训的一位学员按我们的理念去上了一堂课,反馈给我们说:“孩子玩嗨了,家长都疯了”。后来具体了解了她上课的准备工作、课程安排、以及孩子的表现,家长的表现。她是想让孩子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去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在我们这里培训的时候,有一堂课是情绪体验,自由选择画材,彻底释放内心的能量,将不良情绪通过画材全表现出来。当然场面很暴力,就差楼管敲门了。学员们都感觉非常好,浑身都轻松了很多,释放了不良能量,才能吸收新的力量。学员回去也想在自己机构开始试验这种形式(算是创新吧,反正我是没见过哪个机构让孩子这样),当然孩子玩得很嗨,但这让很多家长都没有接受,觉得这是在上课吗?没见过这么上课的。老师将这次学习经历跟家长们谈过之后,很多家长觉得很新颖,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施教,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和吸收。
注重孩子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心理变化。让孩子去画画,是为了想让他成为毕加索那样的大师,享有盛名吗?我想绝大部分都不是,关注孩子成长,成为一个有见识、有内涵的人是你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