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赫曼.黑塞 著
杨玉功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9月第2版
黑塞这个名字,是从好友Value那里听来的,《悉达多》则是因为一篇博文结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翻开书页,只觉相见恨晚!
悉达多是谁?不,他不是历史书或者教科书上那个悉达多,他是一位聪颖的婆罗门之子,一位苦修的沙门,一个堕落的富翁,一个热烈的情人,一位智慧的船夫,一个痛苦的父亲,一位觉悟者。不,悉达多只是悉达多。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为追求灵魂永恒的宁静而放弃尘世的生活,他以为只有令自我死灭才能在空寂中求得安宁。他从沙门那里学到了很多,唯独没有得到他所追寻的。恰在此时,他遇到了佛陀乔达摩。也许是怀疑,也许是傲慢,悉达多没能被佛陀的教义打动,却重新找回了自我,他决定以自我为师,证得自我的秘密。突然间,悉达多发现了尘世的美好,他重返红尘,得到了很多的快乐,却也深深地堕落,直到有一天这种生活令他厌恶欲呕。他抛下财富和情人,到渡口当了一名船夫。在经历了一番最深切痛苦的爱之后,悉达多获得了与万物圆融统一的智慧,他的微笑与一切圆成的佛陀世尊别无二致。
悉达多没有皈依任何宗教,也没有信仰任何教义,他在自己的道路上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觉悟,自然和人生经历就是他最好的老师,从这一点上,悉达多与佛陀确是殊途同归的。而他的好友侨文达虽皈依了佛门并严守戒律,却未能如愿寻得内心的宁静。这实在是一种给人极大启示的情节安排。
记得我在20岁到30岁之间的十年,内心浮躁、焦虑,常常有一种想要大声叫喊却发不出声来的憋闷感,我曾经对别人说过,我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内心的宁静。近两年里,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宁静感,但心水仍然常常因为些无谓的事情泛起涟漪,有时甚至是惊涛巨浪,不知何时才能达到一种令自己满意的状态。读《悉达多》的时候,觉得书中很多情节、文字和自己的内心体验是那么切近,有些却又不大了然,这是一本也许要用一生去读懂的书。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心中有种东西涌起直冲上头顶,这是不是就是醍醐灌顶的感觉?
黑塞的文字如山间清泉、林中阳光,平和宁静而不失力量,虽然我不信教,但书中散发出的禅意却令人着迷。黑塞语言的优雅和诗意,令人有种想要朗读它们的冲动,这和译者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然而书中悉达多觉悟后认为世界是完美的,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包括罪孽、蠢行,他对一切欣然赞同,一切只需他的理解和爱心,对这样的思想,我感觉无法完全赞同,或者说没能理解作者的意思。
这本书不是佛祖的传记,也不宣传佛教的教义,它是黑塞对东方文化和哲学的深刻理解,它适合愿意自省的人阅读,不同经历和年龄的读者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意味。
p.s.释迦牟尼(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Siddhārtha Gautama),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的创始者。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祖。
可见,佛陀不是神。民间有些人把佛教搞成了迷信,实在令人遗憾。
摘抄:
1、一切意义、快乐或美丽皆是幻象,一切皆是虚妄的腐朽。世界充满辛酸,生命即是苦痛。悉达多只有一个唯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寻得安宁。
2、(悉达多对乔达摩说:)“觉者佛陀的教义包容了许多,传授了许多——诸如如何正确地生活,如何脱离邪恶,然而有一点是这明晰的、值得尊崇的教义所没有包括的——那就是世尊本人自身体验的秘密。这既是我在聆听你的教义时所想到并意识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继续走我自己的路——并非去寻求另外的更好的教条,因为我知道那并不存在,而是要离开所有的教条与导师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然就去死。”
3、这位思想者缓缓地走自己的路并向自己道:“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意义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唯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
4、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5、当一个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6、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7、他只是在观察世人并从中自娱,而他的心,他的真实本性却丝毫没有投入。
8、“有些人具备内心的圣地,然而他们的理解力却停留在幼童的水平。大多数人都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漂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奈地委顿于地。但是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吹不到他们,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航程。”
9、他愈是变得与世人相似,他就愈加羡慕他们。他尤其羡慕常人具足而他所缺少的那一点:世人对自己的生活所持的那种重大感,他们深刻的欢乐与忧伤,以及那种永恒的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这些人永远爱着他们自己,爱着女人们,爱着他们的孩子,爱着荣誉和利益,爱着对未来的筹划和期盼。悉达多没能学会这些孩童般的快乐与蠢行,他只学会了他所鄙弃的令人讨厌的东西。……他的面容渐渐呈现出富人之中常见的表情:那种阴郁而没有餍足的表情,那种恼怒而无所事事的表情,那种缺少爱的表情。
10、悉达多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作为婆罗门或苦行者与自我的争斗会徒劳无功;过多的知识阻碍了他……过多的造作和追求阻碍了他。……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他的自心之声是对的:没有任何导师能够给与他救赎。
11、他不断从河水那儿学会新的东西,他尤其学会了倾听的艺术,学会了以一颗宁静的心灵、一种期盼而又宽容的心境去倾听,抛弃一切欲望和激情,抛弃一切评判与见解。
12、对于一个真正的求道者,如果他诚心期盼得到觉悟,他就不能接受任何教义。然而一个得道者却可以认可任何道路和任何目标,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他与千千万万住于永恒、同于神明的圣贤们分离开来。
13、“又有哪一位父亲,哪一位导师能够阻止他过自己的生活,阻止他沾染生命的污垢,阻止他背上罪孽的重负,阻止他亲口吞下生命的苦酒,阻止他寻觅自我的道路?亲爱的朋友,你真的认为有人可以免于自我之路吗?难道仅仅因为你期望你的幼子免于悲哀、痛苦和幻灭就可以使他得以幸免吗?然而即使你为他死十次,也不能丝毫改变他的命运。”
14、尘世的人们在任何其他方面都与思想家们平等无二,而且往往更为优越。正如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野兽的那种执拗不屈的行动往往显得比人类高明。
15、“每个人都执著于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所困扰,每个人都在经受痛苦。河水之声忧伤,带着悲哀与渴望,向自己的归宿流去。”
16、“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悉达多道,“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您的追寻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
17、“我有过许多思想,但我觉得很难对你讲述。然而有一种思想给我很深的印象。侨文达,即智慧无法言传。智者们试图传授的智慧听起来总是十分愚蠢。”
18、“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我还有一种思想,侨文达,你又会认为那是玩笑或只是一种愚蠢的念头,就是说,每一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
19、“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或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20、言辞不能很好地表达思想。思想一旦形诸言辞即刻就会有所改变,有所歪曲,有点愚蠢。对一个人显示着价值并充满智慧的词句对另一个人也许是一派胡言,然而即便是这一点也使我颇感欣喜,我也是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