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怀旧,对过去很固执,不会轻易喜欢新事物。我读书不多,主要的积累还是在青少年时代,回想一下喜欢的作家和文字,依然那样亲切,仿佛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
那么,我是因为什么而爱上一位作家呢?
第一位,我想到了史铁生先生。
毋庸置疑,是因为节选入高中课本的《我与地坛》。那个年代,所读到描写母爱的文章多是渲染而煽情的。而《我与地坛》,语调平淡,那样隐忍与克制,正如字里行间隐藏着的母子之情。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母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之一。刘翔退赛,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他的妈妈会多难过!她一定又心疼儿子,又质疑命运,又祈求上天,愿用一切来换得儿子的健康与顺利。
子女的快乐和不幸,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是史铁生先生很早就教给我的事。
第二位,想说说莫泊桑先生。
对他产生好感,仍然是因为中学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当小约瑟夫被父母派去付牡蛎钱时: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高考后的暑假,我在夜市上买了本《莫泊桑小说集》,名篇《羊脂球》和《项链》读来不过了了。坦白说,我觉得他的描写过于细致,架构和场景过于铺张,也许这正体现了他的技巧和功力,但我实在不感冒。
直到读了那篇《一个春天的晚上》。小说如同微电影,记录了家庭生活的短短一幕,却展现了“利松姨妈”这位终身未嫁的女子凄凉而孤单的一生。
“利松姨妈,一位谦恭的、干干净净的终身未嫁的老太太,她甚至和自家人在一起时都腼腆得要命,而他们对她的爱,则掺杂着习惯、怜悯和一种善意的冷淡。两位姐姐都已孀居,因为在社交界曾经有过一席之地,有点把她视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大家对她很随便,无所顾忌,不过总的来说对老姑娘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看不起她罢了。”
“她总是用细碎的、急匆匆的、悄然无声的步子走路,从不发出声响,也从不碰任何东西,像是在把不出声的特性传给周围的物件似的。她的手,仿佛是用棉花样的东西做的,触摸东西时,它们的动作是那样的轻柔、那样的仔细。”
两位姐姐的儿子与女儿即将订婚,正在热恋中的这对表兄妹,在春天的晚上外出散步,谈情说爱忘记了时间,直到夜深露重才回来,利松姨妈在客厅织袜子。
男孩发现少女精致的皮鞋上全是水。他不安了,柔声地问:“你那可爱的小脚丫不冷吗?”
蓦地,利松姨妈的手指猛烈地抖动起来,她的活计脱落了,毛线球在地板上滚远了,她突然用手捂着脸,开始抽搐着大声呜咽起来。
表兄妹被吓到了,赶紧过去问,“利松姨妈,您怎么啦?”
这位总是默默无声,似乎从来没有情绪的老人,仍止不住哭泣,呜咽着说道,“你问......你的......小脚丫......冷不冷......从来......从来没有......没有人......对我这样说过......”
那时的我还年轻,却仍是被深深触动。作家极其敏感地捕捉到了一件琐事之于普通个体的悲剧性,对于生活中的弱者抱有真挚的同情。有爱而善良的作家,值得尊敬。
再说一位吧,王海鸰老师。
大学做兼职时,偶然读到《大校的女儿》。女性作家总是相对更关注自己。这部自传性质的作品,笔触细腻,情感真实,又是以第一人称口吻,仿佛女主人公韩琳就在面前,将自己的青春故事娓娓道来。
韩琳和一对同事夫妇合住一套宿舍。“邻居烦我的程度,肯定不亚于我烦他们。否则女邻居怎么会这么积极地给我介绍对象呢?介绍的人,不论别的方面怎么千差万别,全都有房。”
“相亲男的房子是我平凡理想中的天堂,没有同居一处邻居家的电视声和吵嚷声......我们一起做饭。我择菜,他洗,我切,他炒,都没怎么说话。水灵灵的青菜,活蹦乱跳的鱼,刀切菜时的嚓嚓,油锅的吱啦,丝丝缕缕都是填充,是和谐,是温馨,是无声的言语。......好人,再加上外在的物质条件,对于我,应当也可以了。我偶抬头看他一眼,正碰上他看我,相视一笑。我撩上垂下的头发,心里对自己说,就这样吧,韩琳,就这样吧。”
“我跟母亲说了那个相亲男,她听完后下结论,这人不行。母亲的态度让我温暖和感激,她从来不说‘差不多就行了’,她仍然珍重我,在她心里,女儿仍不是需要季节性降价的处理品。”
韩琳与彭湛结婚后,丈夫骑车带她回家。“有一段上坡路,我要下来,他不让,很用力地蹬上去,说,‘我们将来一定买汽车!’我搂住他的腰,把脸贴了上去。汽车对我而言太遥远,但是,眼前这个人这份情感却是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
生孩子时,丈夫彭湛已经变心,原形毕露。韩琳让闺蜜申申陪她一起去医院,申申指责她心疼丈夫却舍得动用朋友。
“申申没生过孩子,体会不到一个产妇此时的心情。她太需要依靠太需要温暖了,那种能让她闭眼大撒把的依靠,可心可意的温暖。对我而言,朋友申申是,丈夫彭湛不是,不仅不是,他反需要我额外照顾,如同客人要主人累心安排。这种时刻,我不需要这样的人。”
离婚后的韩琳。“一次失败的婚姻,一个失望的男人沉重地打击了我,使我从此对婚姻对男人望而却步,再无一点勇气和力气重来一遍,如同惊弓之鸟。我徒具一个坚强的外表,精神深处,比一般女人都要敏感脆弱,容易受伤且不易愈合。”
这部小说拍成过电视剧,但是我认为不如原著更真实。韩琳是可爱的,她独立而优秀,善良而真实,她对爱情充满了最纯粹的期待与憧憬,只可惜,如她这样睿智丰富的女子,却不能如愿拥有想要的婚姻和爱情。还好,婚姻给了她一个儿子。
喜欢韩琳,所以,必须喜欢王海鸰老师。
同为女人,我到今天,才更懂她,更懂得这种命运前的不甘与痛苦。精神世界越是深刻与细腻,现实生活的遗憾和打击就显得越是残酷。她的妙笔,可以写出最最浪漫的感情,最最温馨的幸福,却独独不能亲身拥有。
毕竟,两情相悦的爱,匹敌的灵魂与修养,细水长流的婚姻,当真可遇而不可求。
想来,我总算是性情中人,不拘于什么形式和内容,最能打动我的,总是真情实感和人性的还原。如此单纯地读书,也算是一种态度吧。
只是不知道,是我天生性格如此而喜欢他们,还是因为读了他们从而受影响并形成如今的性格,抑或是二者兼有,互相作用?
所以,并不敢写我最爱的作家,那样,就暴露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