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电影的观后感。今天中午抽了空去看了李安的最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没有条件看到120帧的电影,但是完全不影响我的观影体验。中午的电影,全场加上我一共5人,我是独自一人,我很喜欢一个人看电影,也很享受这种无干扰的代入感。
李安很善于讲故事,无论这个故事多么深刻,他总能用他的表现手法将他想呈现的呈现给观众。在电影中,比利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作为一个“美国英雄”,在不同的身份场合有不同的期待,他周边的人也对他有不同的期待:商人希望通过他获利;姐姐希望他恢复正常的生活而弥补自己的愧疚;家人为他骄傲的同时也满怀担忧;班长希望他能继续回到部队与队友并肩作战;啦啦队长就希望他是个超级英雄,没有人在乎过他自己在想什么。他所关心的事情,别人并不在乎,他最难过的一天成了别人眼中他最英勇的一天。这就像面有趣的哈哈镜,照出了人生百态。媒体和商业社会为他贴上了美国英雄的标签,而对于他来说,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没人可以理解。他可以时而像个孩子一样调皮,也可以时而像个哲学家一样思索,他有他所爱的人,有他所关心的人,有他要履行的承诺……所有的事情都搅在一起,复杂而又矛盾。人生正是如此,大家在主流价值的社会里浮沉,不同的人对你有不同的期待,谁又真正过问,你是如何想的,满足了这个期待又要辜负另一个期待,人生不可能完满,每个抉择都是如此的艰难。人的情感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交织,比利当初成为一个士兵被送到伊拉克,就是因为感性的他为了姐姐惹上了麻烦。感性的他会在那个关口冲出去救自己的班长,感性的他最终也会为了班长和队友选择回到部队。因此他说,这就是命运。这也是我的观影感受。
人类学讲究去感知他者,从他者的世界看到自我,参与观察就是希望能代入他者的情境,像土著一样思考。对待他人也是如此,你无法替代别人去思想去选择,你所能做的,就是听他把故事说好,去理解他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豆瓣的影评有段话我特别欣赏,摘抄如下:
所以这就是一部非常李安的电影。
我们当然知道高伟同最后会办喜宴,李安想要拍出的是他发生了什么。
我们当然知道王佳芝一定会放了易先生,李安想要拍出的是她发生了什么。
我们当然知道比利·林恩还是要回到战场……李安从来拍的不只是故事,而是情绪,而是一个个鲜活饱满,甚至矛盾重重,但却是真实的人。
是他们的选择,和他们的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