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偶然发现这一天是连续使用印象笔记整整一个月的日子,这30天以来,每天坚持用笔记写日志和读书笔记,也循序渐进的建立了自己的笔记清单。也是这短短一个月的使用体验,让我更加信任印象笔记对自己的个人只是系统管理的帮助,所以犹豫再三后还是入手了《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这本书。
全书共有六个章节,主要从思维秩序、信息秩序、个人知识体系、个人信息库、个人信息管理以及人生轨迹几个方面介绍了印象笔记的使用建议。
建立思维的秩序
在面对日益复杂、丰富的世界,要想享受美好,那就需要让自己从容、有序。那从容、有序的前提是什么?
是专注于当下,专注于眼前。
我们时常会有拿着钥匙找钥匙的情况发生,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被很多碎片信息扰乱。
1. 摆平三重考验
(1)杂事:一切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事。
(2)灵感和想法。
(3)海量的信息。
以上这三种考验,我们能逃避么?好像逃避不是更好的办法吧?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通过工具和方法为它们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
2. 2号大脑收集箱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写记录确实是很保险的方式。但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电子笔记是高效记录的方式。除了大脑对事物进行记忆,我们的笔记系统可以成为2号大脑。
哪些东西将进入2号大脑呢?
灵感、计划、提醒、反思、必做、信息积累等等。
收集箱主要用于收集,下一步就需要我们自己来整理收集箱。
3. 建立未完成清单
这个“未完成清单”并非“制订计划”,因为计划是由目标、有执行步骤的,而“未完成清单”仅是一个想法,没有具体时间点,还在等待机会让其变成现实的想法。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罗列:
(1)当前任务,比如每天罗列的“TDL”(To Do List)。
(2)梳理自己的角色,如:社会角色、工作角色、家庭角色、社群角色、自我角色等等。
(3)根据角色罗列自己要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4)短期目标(一年之内)和长期目标(一年以上)
4. 及时捕捉各类灵感
(1)使用便利贴记录灵感,再拍照存入印象笔记。
(2)运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存入印象笔记。
(3)定期对印象笔记进行整理、归类。
相信你的印象笔记里也有很多很多的信息吧,肯定也已经对它进行了分类吧。
信息看起来是无序的,但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它,管理起来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首先,明确信息的类型;其次,明确信息的存储地点;再次,透过信息看行动。
很多信息意味着下一步行动。
其中,纸质资料的信息一般包括书籍、便利贴、名片、书写笔记以及其他纸质资料。
另外,文字和图片信息包括文字与存放文字的文件;图片文件和截图。
再者,还有音频和视频文件。
还有,就是我们每天都会访问的网页。
信息有哪些来源?
(1)电话短信。
(2)即时通讯,如微信、QQ。由于沟通成本降低,人们被打断的频率也在增加。通讯工具带来我们的,有时候不是辩解,是麻烦。
(3)邮件。一封邮件所代表的下一步行动。一封邮件所包含的参考资料。
(4)网页。直接浏览网页、论坛、微博。
(5)手机应用程序。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
(6)微信公众平台。
(7)阅读为主的信息应用。网易云阅读、简书、知乎。
建立信息的秩序
(1)电话和短信。复制内容到印象笔记。
(2)通讯工具。 截图复制到印象笔记。
(3)使用印象笔记专用账户发送邮箱的时候同时密送到自己的印象笔记
(4)网页。使用印象笔记的阅读或者减防插件,保存网页信息。
以印象笔记为核心,使用支持印象笔记的工具。
用过印象笔记的朋友们肯定知道这款笔记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也许,最开始使用它只是为了记录备忘、笔记之类的。
渐渐的,发现它就是一个随时都能调取资料的“百宝箱”。
久而久之,发现它的功能不仅知识储存笔记、调取笔记,我们不断的分组、分类,它无形中在给我们搭建一个知识系统。
这个知识系统不是很随意的,一定是跟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关注点、学习需求相关的。我们的目标决定了自己的关注点,所以每个人会用它搭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
构建知识体系有什么意义呢?
知识体系就相当于骨架、骨骼,向外界求知的知识就像血肉,我们根据学习来的“血肉”进行分类,放在相应的“骨架”位置,渐渐的就会积累成一个有血有肉、日渐丰满的完整个体。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呢?
1.阅读
这个学习方法基本出现在任何领域、任何年龄段,小到幼儿,大到老人,无不强调阅读对于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书中列举了:主题阅读、异领域阅读和浅阅读的方式。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阅读,均有各自的利弊,但是印象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打造一个较为简单检索、高容量的“图书馆”。曾经我确实有想过把书柜里的图书全部编号整理。现在,我觉得自己可以断舍离一些不会再看第二遍的书,并且做好电子笔记记录,然后就可以为今后的书目腾地儿了。同时,把这些将要断舍离的书籍作为不定期的人际交往纽带送给朋友们。
2.收集信息
现今是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碎片化、知识碎片化是这个时代很突出的特点。
我们几乎天天在刷微信,还有很多人刷微博、看知乎、听TED、查维基等等。途经太多,信息太碎,但是只要我们刻意的去建立知识架构,就会时刻聚焦目标去关注、收集信息,从而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收集哪些信息呢?那就根据自身需求来DIY个性定制了。
如建立书单、电影清单、旅行目的地以及不同领域的笔记本,创建电子收集箱,打开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3.信息加工
四处收集的信息虽然都是源自于自己的关注与需求,但是要想留存下来发挥价值,那就肯定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便于今后岁时都能翻出来发挥作用。所以,这些信息仍然需要二次筛选和整理,让信息真正变成知识,为己所用。
如何加工整理呢?
(1)命名,应包含日期、关键信息以及定位。
(2)分类,数字标识分类和FSR分类(F-工作流/S-经验库/R-知识体系)
(3)标签,一定结合自己对信息的梳理、思考,从而提炼关键词,方便日后检索。
最后,我们除了知道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步骤以及信息加工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过程不断重复,直至养成一种习惯。一旦养成习惯了,我们从新知到内化-输出所需的时间才会越来越短、质量越来越高。
在印象笔记里构建自己的信息库,多半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储存和整理。虽然电子笔记较为高效、便捷,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笔记。因为纸笔系统是经过自己思考、手绘而成的,留下了更为宝贵的思考过程。但是,日积月累的纸质资料是可以被转换为电子笔记,从而经得起时空的考验而被永久保存。
纸质资料电子化的意义
1、断、舍、离;
2、永久保存于印象笔记,设立标签,即时检索;
3、即时温习笔记,如果只记录下来并不再回看,那就失去了笔记的原本价值。
纸质资料电子化的几点建议:
1、纸质笔记
(1)纸质笔记扫描存档;
(2)便利贴储存碎片想法、知识,一起贴在整张纸上进行扫描存档;
(3)使用“圈点”突出重点笔记。
2、纸质书籍电子化的建议:
(1)扫描书籍应包含读书笔记或者书评,经历阅读-书摘-总结三个部分,提炼自己的观点,训练自主思考的能力。
(2)先筛选,后扫描。筛选自己还会再读或者能警醒自己的段落、句子,如果连读都没读过的书籍,那就不用扫描了,因为它在你心里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引起重视。
(3)经典书籍可以购买电子版,这也可以节省我们纸质书籍电子化的时间,电子书用来查询,纸质书用来阅读。
建立个人信息库
1、人脉管理系统
(1)通讯录的备份并仔细分组。之前我一直都是用QQ同步助手进行通讯录备份,确实在换手机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将人与人的互动发展为人与内容的互动。什么内容?当然是该联系人的标签、特点,比如可以为其备注为:老师,擅长英语,跑马拉松,不吃辣,准备出国深造......这样,在我们与之沟通时,就会容易与对方进入到深度交谈。
2、个人图书馆
对于爱阅读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有多种方式进行阅读。书中罗列的阅读方式,出了Kindle读电子书,另外的纸质书、iPad读电子书正是我在使用的方式,有时也会将保存在百度云盘里的电子书下载到电脑上,在工作间隙进行碎片阅读。如何用印象笔记保存书籍信息呢?
(1)关于书籍的笔记本,建议分为三个:01 我的书库;02 读书笔记;03 推荐书单。
(2)书摘电子化并起好标题。
(3)直接在印象笔记撰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观点,还可以将别人的读书笔记、有价值的书评同步到印象笔记中来学习。
(4)为每一本读过的书绘制思维导图,再一次完整的梳理整本书的架构和思路。
(5)照片存档,可以在笔记中添加云相册的超链接。
(6)声音和视频保存,如果有意提升自己的口语,可以直接在印象笔记中进行录音自己文字的记录,对于会议记录以及个人读写说的能力积累都是有帮助的。
3、家庭管理系统
(1)个人医疗档案,可将每年的体检报告、每次生病的病例进行电子化储存,纵向观察自己的健康年历。
(2)记录健康日志,内容包括运动、饮食、养生等内容,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曲线。
(3)说明书、票据管理,很多产品的包装、说明以及收据发票可以说是既占地方又不能时时刻刻发挥作用,那我们就扫描进行电子化存档,以便需要时随时调出来。其实,也可以为每一件新添的家电、家具等产品建立一个售后服务表格,内容包括购买时间、维修电话等信息。
(4)证件信息电子存档,其实这一条我个人还是有点儿犹豫的。因为一旦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都留存于印象笔记中,不排除也会泄露私人信息的可能。
所以,出于保护隐私,个人建议不要将所有的信息保存在印象笔记中,尽可能分开保存。
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任务管理,本质上其实是关于行动与信息的管理。当你要做一项任务时,比如组织一次公司内部会议,那就涉及一系列的行动:
确定会议议题。
确定参会人。
确定参会人出席时间。
预定会议室与会议设备。
发送会议通知。
确认参会人员出席情况。
提前准备好会议室与会议设备。
主持会议。
会议结束后整理会议纪要。
发送会议纪要等。
在执行这些行动清单时,你还需要参考一些信息或资料,比如:会议议题的背景资料。
参会人员的通讯信息。
预定会议室的流程。
会议签到表。
会议记录本。
会议设备等。
为了很好地完成会议组织这项任务,你需要把以上的行动清单与参考资料都收集记录在印象笔记中,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个完成,完成一项就打勾,整个任务执行起来就会胸有成竹。
当我们接到一个全新的工作任务时,心里难免会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入手。
每一个任务,其实都可以有一个行动清单。如果你不曾执行过类似任务,可以参考网络上别人分享的行动清单与资料,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在印象笔记官网上,可以下载一些别人分享的好用的任务行动清单模板:https://list.yinxiang.com/moban/
有时候,你成功执行过一项复杂的任务,但没有把经验记录下来。下次再遇到同样任务时,还得花很多时间去走一遍之前的老路,这其实很不划算。
一项任务中的行动清单与资料在被你执行使用之后,你会形成属于你自己的任务经验。如果你能把实际经验也记录成笔记,再保存在一个笔记本中,这样就有了你自己的关于某项任务的经验库。
任务执行多了之后,还可以整理成行动清单模板,把做事情过程中的宝贵经验、看到的规律等,变成自己的知识,这就得到了成长。
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真的总结得很经典、很精练。
记录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记录——有助于提高意志力。当我们持续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的意志力其实是在不断被磨练和提高的,而意志力提高又有助于我们去完成更复杂、更困难的事情。
2、记录——帮助明确下一步行动。循序渐进的记录,就像甘特图似的,让我们自己看到事情的发展趋势,以便于明确写一步的计划或行动。
3、记录——帮助不断累积经验。每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时间的长短无关,而是跟经验的累积相关。经验足了,就知道如何挑选、采用资料,知道如何处理问题。
自从用了印象笔记以来,我坚持每天在everyday日记本中写每天的日记。因为早晨时间较为紧凑,所以没有专门写晨间日记了,二十挑选了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的三个固定时间进行日程记录和读书笔记。书中推荐的是九宫格晨间日记,其实模版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能坚持记录。
另外,印象笔记中帮助我们回顾人生轨迹的一大重要利器就是——标签。
标签是让我们观察人生轨迹曲线的快速入口,向查阅什么信息,只要选择相关的标签即可快速定位、阅览。
每天记录的晨间日记或者普通日记,就可以添加“年月”和“月日”标签。比如,今天这片日记,我就添加了“201712”和“1204”的标签,这样就可以从月度或者年度来纵览自己的变化。
除了晨间日记,还有一种日记可以采用,那就是有点儿类似于柳比歇夫的时间日志。以半小时为单位,详细记录自己一天的日程,记录自己的时间去向,从而帮助自己正确、合理分配时间、投入精力,进而收获理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