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发文已经一个月过去了,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忙碌中没了闲暇来梳理。
忙碌的生活,每天如机器一样的轮转,我没有了思想,每天按部就班,显明就是一台会工作的机器。每天上班的过程中都处于奔走的状态,毕竟大多数时候都在做针灸工作。
每每到下班看看手机不知不觉一万步了,‘一万步’是什么概念,对于在外面跑的业务员估计只是‘沙沙水’,但是对于一个针灸医生来说,就是上班的八小时至少有六小时是处于站着或者奔走的状态。没停过,自我感觉,其实我没有那么忙,只是我没停过。用领导的话说,我是效率太低才那么忙。
忙,虽然忙,但似乎工作量并没有达到他们所希望的要求。
说老实话,我不喜欢目前的状态,也试着想要不要换一种活法。安心的坐诊,心无旁骛,只专注于一个个坐在自己面前当下病人。
去医馆出诊了两天,病人虽然不是非常多,但是已经足够我看的了。三个小时10个患者,足够,有时候做治疗又得拖拉一些时间。本来是一个慢节奏的人,这几个月快节奏的轮转,把我的速度培养起来来。自称“走路带风的男人”,是的,初来的实习生还跟不上我的步伐。
忙了都说好啊,充实。但是我感到无比的空虚。时间是充实了,但脑袋里却很空虚,做很多事都不能走心。我心虚,拼速度,可以半分钟不到针完一个病人,如果需要针多几针,二三十针,飞针一下子就插完。扎的又快又准。
但是,我心里是虚的。因为我无法感知患者是否得气,感知患者的反应已经针灸的气息。这样的针灸效率是很高,不用太多思考,例如腰痛,不管什么痛,怎样痛。好,需要针灸是吧,“哆来咪”针完了,哪里痛针哪里,头痛针头,屁股痛针屁股。
不,我不喜欢这样,给我两分钟也行,不要催我。给我两分钟,让我安静的做针灸行不?所以,很讨厌在做针灸的时候有人在不断的催促。催是没有用的,都说了,我没有分身术。
说实话,我还是喜欢坐诊安静的看病,做治疗,我是一个慢节奏的人,把我逼急了,就容易毛躁。
患者们都很看得起我,太抬爱了。尤其是网上各路的患者,不少疑难杂症。怎么办?我只是一个小中医,看来还是写文章来得轻松啊。
但是,我还是喜欢看病,安静的坐着,问诊,把脉,面对面去感知患者身上所有的信息。体格、情绪、性格、体征、症状、神情、动作....一个个鲜活的人。
很多时候我不确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我知道中医还是有方法能解决的,只是我的水平还不够,知识欠缺。
我不行,我知道中医可以,可以去翻书查资料,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许下次就知道怎么处理。
感谢这么多患者对我的信任,给予了一次次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多症状从未见过,许多的病名从未听说,但凭借目前建立起来的中医体系总能做点啥。
看似很难的患者,下完针,手脚由冰冷转暖了,至少看看到希望了。也并不是想象中的无法可治。
咳嗽两星期,刮痧拔罐完,下完针,咳嗽当场可以缓解,停止了,哦,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当然,有效果的有,没效果的自然也有,三剂药,五剂药吃完了,没有任何反应。没感觉啊羊医生,吃了不舒服啊羊医生。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反应,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治病有时候是医患双方互相建立信任然后合作完成把病给治没的。
患者的信任也是责任,信任越多责任也越大,当然自然也逼着医者去学习寻求治疗的方法。毕竟没有人天生会治病,没有哪个中医天生就有经验。
这也就需要放下步伐,慢一下再慢一点,去感知,去思考,去学习,去提升,我喜欢这样的中医诊病的过程。
我不喜欢机器一样的流水线操作,毕竟医生也不是流水线上的一枚工人。
忙碌中我不但没找到充实,反而觉得头脑愈加空虚了。
不过脑,不走心,没感知,没思考的治病过程我不喜欢,毕竟我不是一台看病诊疗机器。
抽点时间,把节奏慢下了,沉淀一下心情,沉淀一下思考的过程....
医路漫漫,先慢下来,别急着跑,前面有阴沟。
既然是都懂,那为何在治病和救人之间却有着相差一个生命的距离呢?
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推崇经典古中医的80后中医。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