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前两章,第三章一直贯穿始终的观点就是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人陷入了全民阅读的狂欢。那种投入和痴迷程度,我想绝不亚于今日大家对手机的依赖。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没有根的民族,在成立区区几百年的时间,它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因为美国聚集的都是各个国家的精英,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
其实事情的真相,要归功于印刷时代,美利坚人阅读习惯的养成。
可见,文字和阅读对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美国作为一个殖民地,最早是英国本土居民迁移过去,成为“新英格兰人”。波兹曼对于为何他们如此钟爱铅字作出如下解释:
①加尔文清教徒的宗教要求他们有识文断字的能力
第一章作者提到过,犹太人的上帝存在于文字当中,因为文字需要人们进行最精妙的抽象思考,而运用图像是亵渎神灵的体现。由此可见,该宗教要求教徒识字是有自己目的的。
②迁移过去的英国人大部分属于知识分子或上层阶级,受教育程度高
遗憾的是,不出几百年,这个曾经毫不起眼的殖民地举国都是“文化通”。
③新英格兰人建立读写学校,甚至语法学校。
一个刚刚成立的地区,也许都谈不上国家,竟然能想到把教育放在优先,不得不说,它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作者接下来也提到,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同学校教育分不开的。所以从古至今,父母都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林黛玉小时候就有教书先生贾雨村,相当于现在的家庭教师一对一;贾府权势滔天,奢靡浮华,仍旧不忘建立私塾给自家子孙铺路;当今更是明显,自幼儿园起孩子们就已经开始了赛跑,父母找关系也要把孩子塞进贵族学校,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划。(突然想到咪蒙在公众号找粉丝帮忙送儿子上学,自己却写什么“致❌,我凭什么要帮你”的文章,自我打脸)
殖民地美洲没有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当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
也之所以如此,潘恩这个来自英国穷人阶级,没有受过教育的胸衣制造商,写出震撼人心的文章才没有被质疑。
但你要知道,潘恩只是没受过教育,却没中断读书。阅读让他一直成长,一直思考,保持思维的活跃。
除此之外,美利坚开设图书馆,设立演讲厅,而发起者竟是一个普通的农夫。
“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演讲厅,辛苦劳作一天后,工人、工匠、女工们都会不约而同涌进拥挤的演讲厅。”
这是农夫的高见,也是新英格兰人每天的日常。放到现在,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累了一天,洗洗睡才是要紧。
狄更斯,一个英国作家,访问美国时受到了高规格的接见。隆重程度堪比明星。而现在恰恰相反,真正写出好东西的作家无人识,而助长浮躁心理的娱乐明星被捧上天,什么时候作家享受这种待遇了,这个国家可能也就成为超级大国了。
最后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点是“印刷文字式的口语”。什么意思呢,美国人已经不会正常聊天,他们交谈起来就是讨论,把谈话内容整理出来就是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
有没有惊愕到?当大家都在为毕业论文忙得焦头烂额时,他们已经出口成章了。
这都是长期阅读的质变效果。
美国是一个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不会向别的方向发展的。
万物皆有因果,美国之所以一跃成为世界第一霸国,与几百年前全民阅读狂欢是分不开的。结合第二章,印刷时代,给人以冷静和思考,文化的智力取决于主要的交流方式,文字这一媒介转而刺激人的智力,所以几百年后美利坚人在全世界才会分外突出。
几百年前的因,几百年后结的果。
保持阅读,让自己一直在路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