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
她年轻的时候就随着丈夫远去省城务工求生,做保洁当门卫一周做两份兼职给家里补贴家用,那时候的她从没有喊苦喊累。她常常为省几站公交的车费冒着严寒酷暑走很远的路。她吃苦耐劳又勤快懂事,这么多年来每次都是她包揽了家里的家务工作,二十几年如一日却鲜有怨言。
她把她此生最美好的青春与芳华,献给了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和她的家。
可是命运的安排仿佛和她开了一个让她接受不起的玩笑,在她快要满50岁的那一年,她突然失业了,她所在的国企水厂因为始终没有给她签订正式的劳动工合同,在拿着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之后,无奈的她以临时工的身份离开了她呆了8年的工作单位。
现在的她待业在家,守着她即将临产的女儿,过着旁人看起来舒适安逸日子。
可是她的苦楚与烦恼我最明白,也最清楚。
因为,她是我的母亲。
在很多的时候她也想再出去工作,但是这个时代和社会已经变化的太快,快到她无法接受和跟上这样的节奏和变化,她连出去坐一趟地铁都害怕走丢了。曾经我也尝试着和她沟通过,我建议她多出去走走,去看看这个世界发生的变化,去学习和接受这些变化带来的新事物。
跳出自己人生的舒适区,才是改变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可是我的母亲并没有接受我的意见,她常常说,
我已经老了,也没读过什么书,我现在只想好好等你和你姐姐结婚生子,我在家带带孩子就行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觉得我很满足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这些年我听她最常提及的一句话。
我的母亲常常和我提及她身边的朋友和亲戚,谁谁谁家的孩子又找了一份月薪过万的工作,谁谁谁家又在这个城市买了第二套房子,谁谁谁家的孩子新买了一辆奥迪,但是最后她总是照例拿出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和有钱人比是比不过的,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还是很满足。
我的母亲有着旧时代女性常有的性格,做人隐忍不发而坚定,做事条理分明有耐心。但是在大时代的变革和激荡中她却始终没有再向前踏出过一步,她终而变得有些敏感有些自嘲,有些像个被时代抛弃的孩子,在人生的迷茫中忘却了方向,在生活的琐碎里搅乱了内心。
在此我并非有意批判我的母亲,我只是在她的人生际遇里看到了一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很多人想要得到更多,却又害怕自己无法通过社会的考验。想要在安逸中安度,却又止不住内心的种种欲望和期盼,唯一能做的只有用这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安慰自己。
其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才是这个时代最致命的自我安慰。它像一道无形的锁链一般,牵绊着每一个渴望得到又不愿付出的人,让他们得以拥有沉醉在安逸中的理由,让他们得以在心安理得中快乐地痛苦着。
我想,这可能并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
想起以前一位同事,他也曾给我讲起他爸爸的故事。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外出到省城务工,不知道是做了生意还是包了工程,到年底他爸爸回来时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这样的身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度让同事的爸爸很是受用,当然这样的身份也给他的爸爸添加了一道甜蜜的负担。
结果他再也没有走出这个家门,而是选择继续坐吃山空享清福,那时候他的妈妈劝他爸爸继续出门再多拼几年,
同事的爸爸说的是,
我是这个地方的万元户,谁能比的了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这些钱我可以过得好好的。
就这样同事的爸爸选择留在那个贫瘠的小城市,而非继续出门闯荡打拼,后来经济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许多和他爸爸年纪相仿的年轻人都去到省城务工,只有他的爸爸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迷梦中继续沉醉,再到后来的故事我已经不知道了,但是从同事的语气里,我听到的不仅仅是惋惜和后悔,还有数不清的无奈和叹息。
同事说,他的爸爸要是能再坚持奋斗几年,他现在也不至于于此。
对于他的总结我不置可否,但是在他爸爸的故事里或许你能看到有那么一部分人的缩影。
在某些时候,人一旦选择在自我安慰中获取满足,要么是他已经明白自己的人生意义,要么是他已经开始走向封闭不愿意在奋进中再去索求。
于奋进者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进步路上的障碍和牵绊。
于自满者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却是裹足不前的理由和动机。
所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在比较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定位,因为在这样的比较中最能找到自我安慰和满足的理由,而这样出于自我麻痹的比较恰恰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开始。
今年年初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碰到了久未蒙面的小姑父,小姑父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任职于县城环卫局,不过那时候只是一个小科员,在我初中毕业的十年以后的今天,小姑父终于升任县城环卫局的大队长,看着他日益发福的身材,我心中一阵唏嘘
他很老练地问起了我在深圳的工资待遇,当然我也没有丝毫回避的答道还不错,我原以为他只是客套性地询问了一下,结果他却煞有其事地和我讲,
其实你们在外面一个月挣个八千万把块的,还不如我们一个月两三千在小县城里过的滋润。
看着他满是得意和我吹嘘着小县城的安逸生活,我并没急着去和他争辩什么。
凭着环卫局大队长的身份和地位,确实让小姑父在偏安一隅的小县城里活得十分风光,他可以在驾校享受优先练车的特殊优待,他也可以看哪个摊位不顺眼就让环卫队的同事搬走,他甚至还可以在单位咵天唠嗑到下午三点就走人下班。
和奋斗在一线大都市的职场人相比,他可以不必经历职场的高压考验。
和耕耘在三四线乡村的庄稼人相比,他可以不必遭受农村的清苦生活。
在这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中,他找到了人生价值的合适定位,或许这也是他甘愿十几年如一日守在一座小县城里的理由。
我记得以前小姑妈也曾和他提过,趁着年轻出来闯荡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小姑父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和逃避,不是说自己腰疼不适合体力活,就是说外面职场压力大受不了,就这样他在种种自我安慰中,和这个世界以最安逸的方式和解了。
人一旦不甘心或者不满意,常常会开始使用自我安慰的手段,好让内心舒坦些。知足者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少我还有什么什么等等。
而那些人也是在这样的自我安慰中,亲手关闭了自己人生的上升之门。
我曾经听我的一个医生朋友讲,很多患病的病友很喜欢去探询别人的病情,其实大部分人并不是好意去关心对方,而是不管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只要能遇到另一个更严重的病人,心情便会提升一些,老是与健康的人作比较的通常最是沮丧,
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确实有出奇的效果,似乎一切突然间不再那么晦暗。
和身体健康的人相比倒不如和病入膏肓的人相比,
和勤奋好学的人相比倒不如和不学无术的人相比,
和身材矫健的人相比倒不如和胖到变形的人相比,
和努力拼搏的人相比倒不如和好吃懒做的人相比。
和样样优秀的人相比难免会产生自卑感,倒不如和样样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以此谋取一些聊以自慰的优越感,这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最致命的心灵安眠药。
20世纪70年代末,一个日本的年轻人开了一间小小的杂货店,按照当时人们的经营习惯,杂货店一般在晚上10点钟就都关门了。
一天晚上,年轻人忙着清理货架准备关门的时候,店里忽然走进几个买东西的人,年轻人接待了他们。送走他们之后,年轻人又在店里多呆了一会儿,结果又有几位顾客上门。后来,这个年轻人改变了店铺的经营时间,每天营业到11点才关门。由于比其他杂货店营业延长一个小时,他的店铺因而成了附近人们深夜购物的首选地点。一年过后,他的小杂货店规模扩大,营业总额达到了2亿日元。
他趁机发展,生意越做越大。到2002年的时候,他的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了48亿日元。这个成就大业的年轻人名叫安田隆夫,日本赫赫有名的商人。
和一般商人相比,安田隆夫并没有安于现状过着得过且过的小日子,也没有在事业的上升期抱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满心态,而是选择进一步再进一步。很多时候奇迹的产生并不困难,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心理设想。
于安田隆夫而言那多花的一小时,就是造就辉煌的关键,更是他人生不将就的第一步。
有个朋友曾对我说,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个机械重复的过程,像钟摆一样简单。他说,平凡的生活让他在太阳升起和落下中数着度过每一天。他感叹无数的日子从自己身边一天天溜走,而他依然重复着又一个白天和黑夜。可是他又不敢去做改变,更怕改变后连不如他的人过的都比他好。
有些人选择安于现状,每天在浑浑噩噩中虚度美好的人生岁月。
有些人选择比较得失,常常在比较中获取自得意满的卑微优越感。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没有人会活得一无是处,也没有人能活得了无遗憾。比较之心,人人皆有。正确的比较能把你从天堂拖进地狱,不合适的比较也能把你从地狱拉上天堂,关键看你是俯视还是仰视,更关键的是看你怎么比和谁比。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味比上会痛苦自卑,一味比下会堕落自满。
一代中兴儒将左宗棠曾有诗云,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时代激荡变化,人生纷纷扰扰,倒不若将眼睛向前、将境界向上、将心态向平,学得会释然,也能接收必然,如此才能找到最合适的人生定位,如此才能得遇最自然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