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绘本故事《和甘伯伯去游河》。
甘伯伯住在河边,有一艘小船。有一天,他正要撑船去游河。
两个小孩说:“我们跟你去好不好?”
甘伯伯说:“好是好,只要你们不吵闹。”
游河这么好玩的事情,小动物们怎么能不参加呢?于是,野兔、猫、狗、猪、绵羊、鸡、牛、山羊全都要求一起去游河,这么多种动物都来请求,甘伯伯怎么办呢?
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甘伯伯同意了每只小动物的要求,但同时也像对那两个小孩一样,对每个动物都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大家在游河时要遵守的规则,他要求野兔不能乱蹦跳、猫不能追兔子、狗不能招惹猫、猪不能来回晃、绵羊不能咩咩叫、鸡们不能扇翅膀、牛不乱踩东西、山羊不乱踢。
(孩子们都会有一个阶段认为自己和小动物们是一样的,这些形象恰好契合了孩子们的这个想法;而在读绘本的过程中,这些小动物给我的感受完全就是一个个的小孩子,这大概也是绘本的本意吧?)
然后,这么一大船就这样出发去游河了。
大家当然都很高兴,可高兴带来的必然是每个人都做出符合本性的事情,场面很快就失控了:刚过一小会儿,山羊乱踢,牛踩东西,鸡扇翅膀,绵羊咩咩叫,猪来回晃,狗招惹了猫,猫去追兔子,兔子乱蹦乱跳,小孩大吵大闹,船就翻了…
甘伯伯跟山羊跟牛跟鸡跟绵羊跟猪跟狗跟猫跟兔子跟小孩儿,一起游泳到岸边,再爬上岸,让太阳把身子晒晒干。
接下来,如果你是甘伯伯,你会怎么做?本来跟每个人都讲好了规则,可是,船到河中央却因为每个人都破坏规则导致船翻了,作为甘伯伯是不是有充分的理由火冒三丈、大吼大叫地训斥孩子呢?
甘伯伯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说:“我们只好穿过这片草地,走路回家了。我请你们到我家喝喝茶。”
最后一幅画面是大家都很规矩地围坐在桌子旁边,享受了美妙的茶点以及一段美好的时光。
也许有人会问:“就这样过去了?发生那么危险的事情,不给孩子们一些教训,他们能记住要守规矩吗?!”
什么是教训?
船翻了就已经是很惨痛的教训了,通过这个结果,孩子们自然能够明白,在有些场合一定要能够自律,否则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孩子们真的还需要被打一顿或是训斥一通吗?
爬上岸后的孩子们是不是都会有怕怕的感觉?他们一定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很担心甘伯伯责骂,如果甘伯伯真的骂了他们一顿,他们又会怎么样?事实上,打骂只会抵消孩子内在的愧疚感,他们会认为经过打骂,他们所犯的错误就得到了补偿,这样,孩子们反而不会记取真正的教训,甚至会随意地犯下同样的错误。
而甘伯伯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们吸取教训了吗?显然,从绘本最后一幕来看,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要遵守规则,特别是在甘伯伯面前,为什么?甘伯伯在尊重孩子们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孩子们一定会乐意通过良好的行为来赢取自己尊敬的人的好感的。
进一步来说,相对于孩子们而言,翻船发生的真正责任人是谁呢?
是甘伯伯。
孩子们一心想玩儿但是缺乏经验,他们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来预测这么多人闹哄哄七扭八歪地一起游河是很危险的事情,然而,甘伯伯作为一个大人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他应该在最开始就做出选择,是甘冒翻船的危险让所有人一起游河呢还是狠下心拒绝一些请求从而保证安全呢?既然他选择了前者,也就意味着选择了翻船的高概率。
既然如此,再回过头来看甘伯伯的处理方式,他真的是一个勇于担当的男人,他完全没有通过指责或是批评孩子们来发泄情绪、推脱责任。甘伯伯向我们展示了,面对错误,我们不需要抗拒、不需要否认,只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结果,并面向未来提供解决方案(走路回家、邀请喝茶),足矣!
通过这样负责任的行为,孩子们一定也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能够更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感谢约翰·伯宁罕带来的这个有着意外小插曲的美妙绘本,这是给孩子们的欢乐,更是给大人们的关于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展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