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很经典,而今花了几个小时把它读完了,感觉收获很多。
书中提到的我觉得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优先保证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这样才不会被人影响。在书的开篇,作者就描述到:“他和河鼠的生活不说令人厌烦,至少也让他焦躁。可就连这种想法也会使他感到内疚。”这里的他是指蛤蟆的朋友鼹鼠,他是河鼠的朋友,他也被河鼠影响着。
书里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三种状态,即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是三种状态兼有的,即:身上有父母和童年的影子,又不可避免的长大。只有在成年自我状态里,“才能够用理性的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成年状态里的人也能够“为自己负责,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你有能力来改变处境,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改变自己”。
书中的河鼠和獾明显偏重父母自我状态,河鼠喜欢指责和贬损别人,不轻易释放感情,它在无意识之中伤害着身边的人,尽管真的是有口无心;獾也是一样,他像蛤蟆的父亲一样教训蛤蟆,他也希望得到承认,他经常评价和批判别人,尽管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什么意义,这一点的例证在书中比比皆是。
在父母自我状态下,如第十一章中的段落:“当你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意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自然和自我展示是不同的,他们更像是恶意的侵略者,希望得到肯定。
另一类便是儿童自我状态,处在这一状态下也不理性,也是被情绪所掌控而无法自拔,想想有多少和别人怄气和厌烦、叛逆的时光,那是愤怒的转化物,他们有的转化为行动,有大多数都是只能自食其果。见过太多的成年人像一个孩子一样在抱怨生活的艰难,但是抱怨能解决问题吗?问题就摆在那里,需要行动才能解决。
所以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应该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情绪独立是最基本的事。
另一个观点关于自我的提升。只有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初见咨询师苍鹭就对蛤蟆说:“为咨询服务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在如今自由的时代,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什么人和环境会真正的威胁到我们,是我们自己觉得自己被动。
像蛤蟆,他和河鼠见的是同样的人,然而他就会被河鼠影响,他认为自己不好的状态也有河鼠的错,是周围的环境一起导致了悲观的他,然而这种认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他有能力做出行动去抵抗和疏导,然而他没有,他把自己定义成了一个老是被欺负的弱者,而没有尝试着变强。在他接受完整套的心理疗愈之后,他终于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了,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改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他打破了平衡,有时甚至在重塑一件事的面貌,在《自我》一书中,甚至提到这种改变甚至会带来抑郁症,然而,诚如书中所说“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在三观被颠覆、认知经历重构之后,只要能够再次回到平衡,那样一定能迎来不一样的自己。
用书里的一段话:“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的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未来还无从知晓,所以唯一重要的就是当下。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下,我们受以往经验的限制,会条件反射一般的作出反应,就像獾和河鼠一样,他们有口无心的挑剔和指责身边的人,他们也往往能够得逞,但是不能对他们自身带来任何改变;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儿童时期的负面情绪,比如悲伤、撒泼和拖延,的确可以让其他人注意到我们,但是成人状态却不管用了,然而出于条件反射,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做出那样的毫无意义的举动。
回应当下的需求,活在当下,努力解决当下和能够预知到的未来的事情,积极的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为行动,这才是一件要紧的事情。在《垫底辣妹》中,辅导班的坪田老师为了启迪伽椰子做了这样一个案例,他拿来了一枚鸡蛋,尝试之后让鸡蛋立了起来,一般人可能会凭借经验认为鸡蛋立不起来,然而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到底是否可能。
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定会觉得自己怎么努力也不会变好,可能他们也尝试过,然后失败了,就认为自己不可能,然而这种想法却是不真实的,因为再艰难的东西也是有底限的,比如考研英语的单词,满打满算就5000多个,不要想实验里那种被电击后一蹶不振狗一样去经历“习得性无助”,“根本不行嘛”这种不合理的方法仔细思考就会被戳穿。
在书中提到了人生坐标,唯一合理的就是处在第一象限的,“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的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处于第二象限的人倾向于控制和伤害别人“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我抓到你了,你个混蛋”。他们依赖对于别人的伤害建立自己的自尊,发泄自己的情绪。
还有相当多的人并不喜欢自己,出于外貌、身高、、身材和声音等等各种原因,他们可能也倾向于一定的条件改变他们会变得更好,但是那样的条件总是苛刻的,这就是处在第三和第四象限的人。认为自己不够好,沉浸在自我批判和羞愧自责中,不能悦纳和爱当下的自己,因此也总是做上行和下行比较,认为一些人比自己好,一些人比自己更惨,这都是不客观的。
引用书中的话:“能帮你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很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自助者,天助也。不要再认为自己不够好了,一切的因素都不能真正妨碍一个真心追梦的人。
在此引用网上的一段话:武则天证明了成功和性别无关,朱元璋证明了成功和出身无关,马云证明了成功和长相无关。在这句话的后面还可以无限延伸:海伦·凯勒证明了成功和是否健全无关,成吉思汗、秦皇汉武、康德席勒等等证明了成功和性格无关……
所以,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注意力从自己的缺陷那里移开,去关注自己的积极的好的方面,并且努力的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呢?
去改变自己吧,拥抱真实的自己,不惜代价的变得更好!
我想第三个观点关于情商。
以下是书中对于情商的解释: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概括而言,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已的情感。他一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安时行为,
“有。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成,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最基本的情商要求就是能够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够控制和为己所用,而不是被情绪所支配。外界的评价不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要能够理性的对待外界的反馈。跟深层次的就是通过感知和影响别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别人保持距离但是又能分工协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的理性也是没有一点意思了,并不是要拒绝情绪和害怕情绪,而是要感知、分类和管理。所有的情绪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书中,也不止一次的说到情绪的互相转化,比如蛤蟆的父母对蛤蟆不好,蛤蟆对父母很生气,但是无法反抗,又必须要依赖,最终只能取悦和顺从,将愤怒转化为自己的悲伤。
所有被压抑的情绪都不会消失,如果不能善待他们,他们早晚有一天会以更加丑陋的面目展现出来,就像蛤蟆,抑郁症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对于情绪的压抑导致的。
准备好了就去爱自己吧,从尊重自己的时间和情绪开始,不再把时间花在负面情绪上面了,为了解放自己的时间和意识,才会迎来真正的更好的自己。
未来取决于当下的行动,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