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1-言传不如身教
大家好,欢迎做客知行读书圈,这是一个讲知和行的读书圈,今天我们来学习《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是菲利帕.佩里,这本书上市即空降《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榜冠军,亚马逊畅销榜总榜第2名。长踞家教育儿、儿童心理学榜首。下面我们进入这本书。
在第一章作者讲到言传不如身教,言传就是通过语言达到沟通,身教是父母的行为,情绪,和父母本身曾经的经历。
我有一个女儿,我给她讲卷子的时候,一旦情绪上来经常大喊大叫,讲了一遍又一遍,甚至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她,她都不会,我问女儿,我不是已经把答案告诉你了吗?她还是说不知道。现在想来,她可能把她的心思都放在了我的情绪上,我在愤怒,她在愤怒,但是她不敢说,只能默默忍受。所以说,身教要比言传更重要。
不只是父母的行为和情绪能影响孩子,而父母曾经的经历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为这些经历已经深入到父母的潜意识之中,不容易发觉,在不知不觉中对你和孩子产生影响。泰伊是一个慈祥母亲也是一位深资的心理咨询师,他有一次带女儿去玩的时候,女儿在一个攀爬架上玩,对母亲说我下不来,请你帮帮我,而泰伊完全没有理会她,直接愤怒的喊道:你自己下来!虽然女儿最终是自己下来了,但是明显的是她感到很委屈。又一段时间后,泰伊领着女儿到一个公园玩攀爬架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上次她做的不对,这次并没有大喊大叫,而是告诉女儿应该怎么做,这只脚放到哪,那只手放到哪,女儿顺利的爬了下来,然后她又向女儿道歉,说上一次我并不是在生你的气,而是在生你外婆的气,当年我爬攀爬架的时候,你外婆把我当公主一样保护,让我感觉我没有能力做到这些事情,所以我感觉到很愤怒。所以有些情绪往往不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是孩子的这些行为,刺激到了你童年的某些回忆,而这些回忆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你的潜意识之中。
有些人不愿意回忆起童年,从心理学上来说,他是刻意的与童年保持距离,也许他童年时候过得并不幸福。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去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直接发飙,或陷入沮丧,或开始恐慌。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请先深呼吸,或者数秒。只要你给自己3秒钟的时候,你基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其次,就要问问自己,真的只有发脾气这一个方法吗?我是被自己的潜意识影响了吗?
最后,想想用委婉的话术,解决问题。
只要坚持这样做,你给孩子的印象会越来越好。
我们平时也可以自我总结一下,问问你自己,孩子的哪些行为让你产生最强烈的负面反应。你小时候出现同样的行为时,发生了什么事?慢慢的你就能打断这种潜意识了。
下面我们说一下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内在的负面声音,除了会引导孩子做出有害的判断以外,还会放大低落的情绪,打击信心,使我们感到自己样样不如人。如果你希望孩子拥有幸福快乐的能力,记住,你的自我批评可能是妨碍孩子幸福的最大绊脚石。
所以我们要改变自我批评这种负面情绪,可以这样做
1.首先,找出那个声音,也就是所有的负面的语言或想法。
2.别理会那个声音,也不要和它争论,它讲什么,听听就算了,别放在心上。
3.走出舒适区。也就是你认为你做不到什么,先去开始做,不要管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例如,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那就先从控制一次开始,慢慢增加信心。
4.意识到你把自我批评,传给孩子的危险。知道那个危险性,会让你更有动力去注意它。也就是给自己心里放个警钟。
然后,我们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孩子正能量。经常赞美孩子,但是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说笼统的赞美词,而且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比如,与其说“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画得好”,不如说“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等。对于我们自己,不再自我评判 与其根据你做了什么来评判自己,不如观察及欣赏你做对的事情。例如,不要说“我不擅长瑜伽”,而是改成“我开始练瑜伽了,而且比上周进步了一些”。 重点不是那些字眼——我并没有完全禁用“好”或“坏”,而是停止评判,或是别把结论说得太死,别给别人下定论。这样做对我们自己和孩子的伤害都会小一些。我们明天继续解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