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沟通》: 如何引导倾诉者深入内心世界,寻找问题的根源?
果妈爱阅读1 2019-12-10 21:53:12
朋友小华最近情绪低落,经常面露忧色,独自发呆。作为朋友,我很想帮她。而她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想把自己的焦虑告诉我。
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帮助别人,却不知道会不会冒犯别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是我们的最大困扰。
我最近在读一本《共情沟通》的书,这本书就是教我们运用同理心,站在朋友的角度去找到正确的帮助她的方法。
《共情沟通》作者是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桑德是一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加州读书报》称: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它能让你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让别人对你打开心扉。
如何开启一场对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开头。
朋友小白是个不太会说话的人。他遇见朋友不知道如何打开话题。通常都是问“你最近还好吗?”“你吃过饭了吗?”甚至在和朋友聊天时,不分场合,嘲笑朋友又和女朋友分手了。
如果小白在遇见朋友的时候,换个问题,或许他们的对话会开心许多。比如:“你最近状态不错,都有哪些开心的事情,和我分享一下吧。”“我见你最近面露愁容,是遇到什么困扰吗?和我说说,也许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实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是可以区分的,能给出的答案种类越多,就表明问题越开放。让对话落入相互敷衍的俗套,会在你和倾诉者之间制造出一种距离感,会让对方感觉你对他漠不关心。所以我们要从对话中找出对方的特殊经历或特长,以此为契机,打开话题,我们从对话中得到的细节就越多。
不管你相不相信,问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因为问题也有优劣之分。
共情沟通的基础是倾听,复述和同情
以前有个邻居小杨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名牌大学毕业,还没毕业就被实习的某五百强录取,薪资自然不菲。从事的也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平时遇见她都是神采飞扬,穿着干练,踩着高跟鞋,标准金领的装配。
有一次吃完饭出门散步,遇见小杨。可能是刚从公司下班回来,看那样子有些憔悴。就上前关心地问她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小杨见我真心她,就跟我讲起了她工作上的事。原来小杨刚毕业进公司就被委以重任,公司那些等着论资排辈的”老人“都不服,今天借故给小杨小鞋穿。小杨因此很郁闷。说完,我们又聊了几句闲话,小杨就回家了。第二天再见小杨,她还是那个精明干练的女强人模样。我问她今天咋样?她开心地对我说:”姐,真谢谢你,昨天听我诉说,其实我就是想找人说说心里话。过去了,我还是那个干劲十足的我。“那一刻真为她高兴。
有时候你对他人的理解和认同,会让对方充满底气。当他们感受到了别人的善意,他们才会有更多的勇气去改变自己和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倾诉者可能只是需要你的倾听或者偶尔的复述。
而关于同情,你得讲究方式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如何帮助别人发掘和突破事与愿违的人生信念?
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简希望自己能在某个海滨度假胜地度过圣诞节。简从小家教甚严,她认为到度假胜地去过节,就没人陪父母了,这样就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而且那得花好多钱,简直太奢侈了。她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
简的朋友跟她说:”你可以这样想:平时我周末都陪父母,偶尔不在他们身边也没事的。去度假可以让我开心,以后的生活也更有动力。所以这点付出是值得的。“最后简如愿成行。她太开心了,她突破了自己守了多少年的人生信念。她知道只要愿意改变,她以后的人生会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生活中很多被道德绑架的事情。你是老大,你就应该照顾弟弟妹妹的,如果弟弟妹妹哭了或者受伤了,大人就会打你;从小到大,老师父母都教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于是我们就算考试第一,也不敢在竞选班干部的时候选自己。因为父母都说哪有自己夸自己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从小到大遵循的规则越来越多,而我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我们因此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人生信条里。
而要获取新的人生信念,你就得破除旧的信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彻底丢弃它们。
一个人的人生信念是于他的世界观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不应当随意改变。但假如对方开始意识到要通过重新评估他们的人生信念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那他们一定是走在进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