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传统的兵法来说,背水列阵乃行军布阵的大忌。然而,极善用兵者却可反其道而行之,这一战法的鼻祖乃是楚汉之际,著名的将领韩信。韩信率数万新招募汉军於井陉之战中,背水列阵大败陈馀的二十余万赵军。然而,没那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后世亦有将领效仿韩信背水列阵,不但未能获胜,却被敌人包了饺子的也比比皆是。
但无独有偶,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却有一场背水列阵的战役,此战役可与井陉之战并为背水列阵的巅峰之作。这便是刘裕北伐期间,以“却月阵”大破北魏精锐骑兵的战事。416年,刘裕趁后秦国主姚兴死亡,而再次领晋军北伐,以图灭后秦而收复关中。晋借道於北魏,北魏未允,并派大军步骑十万驻守黄河以北,袭扰晋军。
据《宋书·朱超石传》记载:..义熙十二年(416年)北伐,(朱)超石为前锋入河(黄河),索虏托跋嗣(即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姚兴之婿也,遣弟黄门郎鹅青、冀州刺史安平公乙旃眷、襄州刺史托跋道生、青州刺史阿薄干,步骑十万,屯河北,常有数千骑,缘河随大军进止。时军人缘河南岸,牵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辄为虏所杀略。遣军裁过岸,虏便退走,军还,即复东来。
高祖(刘裕)乃遣白直队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车百乘,于河北岸上,去水百余步,为却月阵,两头抱河,车置七仗士,事毕,使竖一白毦。虏见数百人步牵车上,不解其意,并未动。 高祖先命超石驰往赴之,并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共添二千人),设彭排于辕上。虏见营阵既立,乃进围营。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虏,虏以众少兵弱,四面俱至。嗣(拓跋嗣)又遣南平公托跋嵩三万骑至,遂内薄攻营。于是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虏众既多, 弩不能制。超石初行,别赍大锤并千余张槊,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临阵斩阿薄干首,虏退还半城....
骑兵向来被认为是步兵的克星,而在此次役之中,晋军却能以二千七百余的步兵大败北魏的三万骑兵。可堪称是步兵依托地形、阵法,而击败骑兵的最为经典案例。那么,晋军获胜的原因何在呢?为何后世却很难复制出“以步对骑”的如此辉煌战例呢?
首先,晋军虽少,却兵精将勇。晋军的主力,乃是北府兵,北府兵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冷兵器时期的步兵之最。北府兵的成员主要来源於今天的江淮地区,而在历史上,江淮地区是最出精兵的地区。如项羽的西楚兵、孙坚的淮泗精兵、乃至后来朱元璋的淮西军等等。此次晋军主将朱超石,史载其家世将帅,而朱超石与其兄朱龄石皆骁勇善战(史载:龄石弟超石,亦果锐善骑乘,虽出自将家,兄弟并闲尺牍)。
再则,晋军战法、阵型及战术得当。晋军背水列阵,军无退路,是置死地而后生。以百乘战车而摆却月阵(半弧形),利於防御,受攻击面较小。同时主将朱超石先以软弓小箭射敌,既是挑衅又在示弱,以激北魏军强行攻阵。继而,晋军才改用劲弩,见弩不能制敌。才使用杀手锏,以大锤锤击三四尺长的断槊,而一槊就贯三四虏,极具杀伤力与震慑力。
而后世之所以很难复制出“以步对骑”的如此辉煌战例,固然有军队的质量很难达到北府兵高度的原因所在。更主要的原因是,骑兵的最大优势在於机动灵活,采取避实击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击对方的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骑兵的优势。而很少硬碰硬、强攻已列成阵的步兵防御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