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写作营的开篇之作,我想聊聊我和写作的故事。
可以说,我从小视写作如头号大敌。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每周要写周记,每次拿起笔来,面对空空的方格本,就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为什么呢,平时书读得少,肚子里没货,不知道写什么。写的游记,十篇里九篇都是编的,因为没怎么出去玩过,难得去玩一次可以拆成几篇游记来写,山一篇,水一篇,石头一篇,还得自己脑补若干情节,总之是无比辛苦。
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妈是我学校的语文老师。在我看来,她是有偶像包袱的,不能接受语文名师的儿子作文写得不好。于是,每次交作业就变成我先写一篇,然后她看了不满意帮我改得面目全非,最后交上去的基本是她写的文章。为了让我写作有素材,她要求我多读书,我至今记得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巴金的家,钱钟书的围城,看得我是云里雾里,也不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后来她教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迷上了书”,其中写到我非常热爱读书,有一次边吃饭边看书,把菜沾墨水吃了下去。在她的指导下,我编故事也编得不亦乐乎。
到了中学,我妈渐渐不能辅导我了,一开始我感觉自由了,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后来发现还是受到很多东西的束缚,比如立意高不高,结构好不好,内容有没有深度,举的例子有没有新意,辞藻够不够华丽。所以每次动笔之前总要思前想后,动笔之时也要斟字酌句,可真是带着镣铐跳舞了。中学的作文一般是以取悦阅卷老师为目的,所以高中的时候有段时间,学校特别流行一种文体,叫文化大散文,一般以“屈原向我们走来”开头,中间辅以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的名言,结尾以俄国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精神收尾,很受阅卷老师欢迎。于是班上也掀起了一股读文化散文,积累文化素材的学习之风,我也尝试撰写此类文体,但总感觉有东施效颦之嫌。好景不长,后来阅卷老师频频发现此类文体,逐渐审美疲劳,后不再流行。
高考结束的时候,我第一件庆幸的事,是以后终于不用再写作文了。多年以后,我重新思考为什么学生时代不喜欢写作,多半是因为写的东西是假的,不是我真实的想法,是为了完成考核不得不做的任务。所以我也祈祷,什么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写心里真实的想法,真实的声音,不用为五斗米(分数)折腰。现在我报名参加写作营,其实就一个简单的愿望,可以写点真实的东西,展示一个真实的我,希望这里才是我和写作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