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读,我们继续《草房子》。惯例,读书之前,做一点交流。今天交流的是第一章《秃鹤》,环节很简单,你问我答,或者,我问你答。
整个过程,做了录音,为方便阅读,对课堂录音做剪辑处理,整理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提高的过程。
十几分钟过去,孩子们提出了不少问题,有“好”有“坏”,但是只要提出,就是好样的!
有了问题,便要解答,“解答”的过程也全部放给孩子,愿意怎样答,就怎么答,只要在理就行。答案“五花八门”,每个人的理解大相径庭。没关系,你问我答中,在动脑,在思考,在表达,答案的“正确性”放在其次,回答的过程即为思考的过程,“不断地思考,准确地表达”,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话不多说,上实录片段——
师:关于第一章《秃鹤》,谁来提出问题?
生:秃鹤为什么在上三年级之前对自己的“光头”没啥意见?
师:谁来解答?(意思不清的,可以由老师简单表述一下,明确问题。)
生:因为当时油麻地小学光头的不止他一个。
师:所以——
生:他不在乎。
师:“不在乎”,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有,我觉得秃鹤年纪还是太小了,年龄小。
师:什么意思?大了,摸光头,烦;小了,摸光头,不烦。这是什么?这到底叫什么?
生默然。
师: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延续下来,为什么三年级前,没关系,三年级后,谁摸谁烦。除了年龄因素,还有别的吗?
生:秃鹤年龄太小,当时还有没有自尊心;三年级后,大了,有自尊心了,不可以随便摸他的头。
师:有道理。摸不摸头,其实与秃鹤的什么心有关系?
生:自尊心。
师:比如,一二岁的时候,光屁股,没人说你;现在,你光屁股——
生大笑。
师:对,就这个意思。
师:年龄大了,有了自尊心,心态发生了变化,随之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反映在秃鹤身上,便是他不愿意让任何说,甚至摸自己的光头。
师:关于秃鹤,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生:第三页,秃鹤看到一块好肉,也得到了肉,但是为什么又丢掉了肉?
师:这是一个细节问题,好肉,丢下了。再仔细看看原文——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秃鹤说:“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鹤说:“不,先把肉给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但秃鹤却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杀猪刀追出来,秃鹤跑了一阵却不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丁四竟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霍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无论怎样,秃鹤就是不想让丁四摸他的头。
师:对的。听到丁四的话,秃鹤心中早有了主意,什么主意?
生:假装答应,然后把肉丢掉。
师:对,秃鹤早做了准备。先答应,然后——
生:扔。
师:扔完之后,再——
生:跑。
师:此时此刻的秃鹤,自尊心特别强,谁也碰不得,即使拿肉来诱惑他。
师:大家的问题都不错。我想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出自《秃鹤》最后一章的结尾,先看细节: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问谁,谁也不知道秃鹤的去向。
“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说。
是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桑桑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桑桑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秃鹤说:“我们回家吧。”
桑乔拍了拍他的肩:“走,回家了。”
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生默读。
师:我想问,秃鹤为什么躲在这里哭?由啜泣到嚎啕大哭?秃鹤哭了,纸月为什么哭?纸月哭了,为什么许多孩子也哭了?
师:自己先思考,小组在交流。等会,我们一起说说看。
生思考,小组交流。
生:我觉得是,在看那场戏的时候,秃鹤的光头漏出来,很多人笑他,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师:你的观点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哭。(好奇葩的理由,不知怎么想的,或者他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根本没有理解。)
师:不同的理解,有吗?
生:桑乔让他上台表演,他这是感动的哭。
师:感动的泪水。想一想,这次表演成功了没有?
生:成功了。
师:谁是这场表演真正的“主角”?
生:秃鹤。
师:秃鹤心里有感动,有感谢。
师:谁还有自己的理解?秃鹤为什么啜泣?
生:秃鹤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
师:对,他用了一次词“证明”,秃鹤,用角色证明了自己,证明了自己的优秀,证明了自己还有油麻地小学的一员。
师:那,纸月和其他同学为什么看到秃鹤哭泣,也哭了起来?
生:我觉得,以前他们欺负过秃鹤,现在他们感觉不应该像以前那样欺负秃鹤。
师:你认为,他们心中很惭愧,今后不再欺负秃鹤。
师: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秃鹤为油麻地小学取得荣誉,他们十分感谢秃鹤。
师:这份荣誉来的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秃鹤的这份荣誉,来的真不容易,看看为了获得这份荣誉,秃鹤都做了什么?
生:他用出人意料的速度把台词背了过滚瓜烂熟。
师:对,背好了台词,而且用的时间极短。
生:承担了角色。
师:一个上午,就把角色,演会了,不容易啊。
生:晚上还反反复复的练习。
师:大家看到了,秃鹤很珍惜这次演出的机会。秃鹤就是这么用心。用曹文轩的话讲,秃鹤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呢?
生:最英俊的少年。
师:哪里可以让你感受到秃鹤的“最英俊”?
生:知错能改
师:怎么说,解释?
生:先前会操的时候,出洋相,后来参加演出,他演的最好,夺得了好名次。
师:说的很好。秃鹤这个人物,是有变化的。变化的点就反应在秃鹤的“光头”上。
师:三年级前,光头,无所谓;三年级后,很在意。面对别人的取笑,秃鹤先是——
生:报复。
师:对,集中表现在那次“会操”。
师:会操报复后,同学们对秃鹤什么态度?
生:没有人理他。
师:集中体现在哪件事情上?
生:分组,没有人愿意和他一个组。
师:最后的汇演,秃鹤的“光头”成了全场最亮最亮的“亮点”,同学们和秃鹤,重归于好。而秃鹤也懂得了一些道理,所有人都获得了成长。
《秃鹤》章节分享交流,暂告一段落。整个交流大约在十五分钟左右,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老师对其中的问题梳理筛选,引导孩子们朝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思考。不去判断所提问题的好坏,只需要围绕问题,结合书中内容,思考之后,清楚表达,让听者明白,这是基本的标准。
相比课文文本的学习,整本书的交流,自由度更广,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如果问题恰当,现场生成的认识更多,意义深刻的,情趣盎然的,啼笑皆非的,摸不着头脑的,惊煞众人的,等等,会出现好多。
没关系,追求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而是思考过后的“恍然大悟”,是表达过后的“柳暗花明”。
当然,所有,乐趣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