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急于成长,又不断地哀叹逝去的流年。
我们总是在用健康换取金钱,又期望金钱能买来健康。
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焦虑,又选择无视了当下的幸福。
我们或者感慨过去,或者忧虑未来,却从未考虑过当下。
身处当下,心却不知在何地方。
似乎活着,又似乎一直处于假死亡。
我们的青春到底被谁偷了?
年轻的我们
没有爱情,却享受着亲情。
没有用之不尽的金钱,却有耗之不尽的精力。
没有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唯唯诺诺,却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还记得那时年幼
可以在不知对方是谁的情况下对别人完全信任,甚至玩上一天便能情同手足,难舍难分。
可以在开心的时候肆意大笑,可以在不顺心的时候号啕大哭。
可以在长辈生气的时候乖巧听话,可以在长辈开心的时候随意捣蛋。
可以在外面疯玩一天,回到家挨一顿批评便能洗个手然后吃上热乎香甜的饭菜。
虽然按要求睡得早,但是早上一点也不愿意多在床上浪费时间,麻溜爬起来洗漱吃饭,然后便飞奔去找其他小伙伴们玩耍。
然后,带着新奇,我们上了小学
无忧无虑,无所顾忌。
调皮捣蛋的,少不了父母老师的批评,但转眼便能抛之脑后,丝毫不影响生活的快乐。
安静乖巧的,时不时能听到老师家长的夸赞,偶尔还能有一点点虽是微不足道的,却能让人开心陶醉一整天的物质奖励。
我们可以在父母在家的时候乖巧地待在书房里认真写作业,写完作业便捧着名著全神贯注地阅读,可以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偷偷拿出《七龙珠》《游戏王》《机器猫》这些风靡小孩群的漫画书来细细品味并乐在其中。
饮食,穿着,似乎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事,往往母亲都会给置办好,只需要在购买衣物或者食物的时候说一句,我想要这个,就已经完成了全部。当然,有时候的喜欢也不一定能被满足,或者是因为价格过于昂贵了,或者是从父母的角度考虑并不合适的,然而,那内心的不适转眼就能被新衣物新食品所取代了,似乎从来都没有因为不被满足而埋怨,更没有隔夜气这一说。
突然,上初中了
初中是一个分水岭,是一个我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以前的那些轻松课堂不再有了,我们开始接触历史,政治,地理了。英语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让人头疼了。
适应的,可能虽然累些,但还游刃有余,不适应的,少不了被家长念叨,被老师看不上。这时候,我们开始感受到了学生被老师的差异对待,我们开始感受到了要想好成绩真的需要努力。另一方面,青春期的悸动似乎也陆续开始了,当然,只有极少数人才敢于迈出去那一步,而迈出去那一步的,又只有少数还能兼顾好学习大任。
初一,“打好基础很关键,地基不牢,地动山摇”。
初二,“承上启下很关键,不好好努力就完了,后面想追都追不上”。
初三,“最关键的时候到了,再不拼搏就晚了”。
有多少天真的孩子被一批一批这么咋呼过来了,似乎永远都有那么一个及其正当地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在告诉你,不能放松,现在时期很关键。当然,走过了学生时代的我们都已经可以完全理解当时老师的初衷,只是在当时那些早一点进入叛逆期的人,有多少会凭借着这么一句不足以让人堕落,却足以拿来当台面上的借口而愈加肆意地放飞自我,并美其名曰看透了他们的伎俩。
初中的学习虽然在当时感觉比较累,但周末还是很空闲,学校也开了计算机的课程,虽然机房里上课会屏蔽掉网络的世界,却不可避免地为我们打开了计算机的大门。于是,喜好新奇的我们,开始和游戏,音乐,QQ形影不离,传奇、CS、石器时代、泡泡堂都陆续地成为了我们的网络潮流术语。当然,街边一直开张的游戏厅也是我们的娱乐天堂。形形色色的娱乐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小女孩们还算好一些,大部分在这个年纪都天然地对满是各色人物的场所会有所畏惧。而对于小男孩,除了那些自制力强的,以及被父母管教地严厉的,会尽可能地减少接触这些事物的机会。而其他的,就算有点小畏惧的,在猎奇心的驱使下,一回,两回,路也变得熟络,环境也变得熟悉,游戏也变得魔力无限了,尝到了甜头,便一头扎了进去。
这个分水岭,职业技校带走了一波小伙伴。廉价的打工、务农也带走了一波小伙伴。让他们先行脱离了安逸的学园生活,数十年后,当我们还在上大学时,有那么一波人,早已成家立业,甚至发家迁徙了,这波人里,有很多,来源于这个分水岭中被老师们早早盖上毫无用处的差等生章的孩子们。
痛并快乐地,上高中了
初上高中,有一种成功挤过独木桥的感觉,充满兴奋与自我陶醉。
入学的第一件事,是人生的第一次军训,小尝苦头却为陌生的彼此埋下了友谊的小种子,果然,一起吃过苦的,更容易走的亲近。还未正式开学,大伙便已经相互熟悉彼此的面孔了。
高中生活的主体是一种渐进式枯燥的学习。高一是整个高中生涯里最为舒适的一段时光,学校开了美术课,音乐课,上机课,外教课,甚至偶尔还会组织看话剧,看电影。体育课也很自由,往往上课集合的几分钟过后,便是自由活动的时间,男生或者打打篮球,或者玩玩单双杠。女生这种时候大多会喜欢休闲些,或者三五成群地一起去遛操场,或者四五个一起扎堆坐在某个阴凉地唠嗑。对于那些特别爱学习的,索性直接回去写作业看书了,自由如风,随心如意。偶尔周六补半天课,但即使那样也并不会给周末留有多少压力。还记得那年夏天,一周的课刚刚结束,饭也不吃,便约了小伙伴飞奔至学校的乒乓球室,两人一撸袖子便开始热火朝天起来,一晃便是四五个点,往往到最后两人都虚脱得不行,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嘻哈打闹中冲个凉水澡,然后去吃个饭,再买一堆零食回到宿舍,接着开始打牌唠嗑吃零食,简直不能更快活。
高二高三看起来像是一场痛苦而漫长的拉锯战,每天生活简单到极致,除了厕所,便剩下三点一线的枯燥,然而说它枯燥,偏偏处在过程中并不会有这种感觉,而是一点一点随着高考临近的压力所带来的紧迫感,因为每个教室都会早早地放上一张倒计时牌,翻得偶尔会让人恐慌。
学校的分班一下便营造了整个学习气氛,因为不管身处实验班,普通班还是专科班,打上标签以后,要么群起苦命奋斗,要么便是彼此默契一致的痛快玩耍。班主任会协同任课老师,不停地灌输大学的美好生活,不断描述未来的幸福美满,恨不得让每个人都知道“大学=天堂”。
然而记得更多的,是那时侯的苦,睡眠从未充足过,但每每坚持不动感到苦累的时候,全班同学的奋斗劲又会将自己拉回漩涡,一起营造更大的漩涡,好让人能沉迷于此。
每一次月考,形式都比较大,大家都会来排排坐,动动桌椅,考场的分布跟名次息息相关,虽然大抵会有浮动,但基本不是在这个考场,就是在隔壁考场,甚是无趣。
也是这频繁到让人麻木的大型月考,使得真正到了高考之际,似乎也如月考一般,倒是轻松了许多,隐隐之间还有一种解脱感似要脱跳出来。
地狱之后,转眼便是天堂
上了大学,才知道,高中老师所说确实不错。国内的大学,是绝大多数人的天堂,喜欢大学课堂氛围的,只要有高三一半的刻苦,拿奖学金便不成问题;大早上懒得动弹不愿意去上课的,上午一觉睡到十二点,下午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也无人管辖。
大学里的上课对很多人而言,只是点个到的事,于是,不爱学又不失勤快的,便也和那些爱学习的人一样,八点前起床,时间充裕的,还能吃个早饭,时间不够的,洗把脸,便匆匆赶往教室。大学的教室很多都是大班化授课,一个教室上百人,老师们的任务也只是授课,一学期下来也可能认识不全所有人,往往就算点名,也只是象征性的点十几二十个。于是,在这里,有将睡觉场所从宿舍转移到教室的,有抱着手机、游戏机或者电脑,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安安静静地玩着的,也有早早地找了个对象,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躲在教室的后排说些呢喃耳语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没来教室的,舍友帮忙点到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一学期不怎么上课也不怕,期末画画重点背一背,小抄缩印来几份,抱个大腿抄一抄,一样也能糊弄过去。因为在这里,除了追求卓越的那一小部分外,其他的,大家都整齐划一地信奉着这么一个理念:六十分万岁,少一分遭罪,多一分浪费。看,多么有趣。
在这里,社交活动也开始变广了,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最频繁的宿舍集体活动,轻而易举地能贯穿大学前三年,学科竞赛,演讲比赛,编程比赛,学术氛围一样可以浓得让人应接不暇。不管胆子小的,还是胆子大的,大学的几年锤炼下来,该有的活动就算没有亲身参加过,也是亲身目睹过了。真真切切地实现了:就算没有吃过猪肉,那也算是见过猪跑了。
在这里,喜欢看书的,可以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待在自习室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吸吮那巨人们总结的真知。喜欢运动的,可以整天流连在运动场或者健身房,挥洒自己青春的汗水,释放自己最旺盛的活力。喜欢玩乐的,可以整天沉浸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随意畅快地往返于KTV,台球厅,极少数胆子大的,还会去一些不那么适合大学生去的娱乐场所。
而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人来指出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应该或者不应该,一切都随着自己的性子,生活如此自由,如此惬意。
美好的岁月总是转眼即逝,三年时光,因为幸福,所以便显得格外短暂。到了第四年,很多毕业季的危机感便迎面而来,学分未满的,便会由于担心学分不够毕不了业而海报各类课程,然后开始认真上课的。学分满了的,在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开始考虑未来方向了。想读研的,便需要开始认真准备考研科目,李永乐的,或者陈文灯的数学复习全书,肖秀荣的政治知识点精讲精练加一套真题,王道的四本计算机复习全书,英语一本真题加一大本考研词汇,光是书籍,便已堆满了一桌。然后每天四点一线,图书馆、教室、餐厅、宿舍,埋头苦学四个月,当然,也有更早开始准备的,但考研大军的真正形成应该会在大四九月的开学季。厌倦了学习或是自认为考不上研而想找工作的,这个时候也一改从前的懒散,开始关注起来自己专业的市场了,或是找家实习单位来锻炼自己,或是找个培训班来正式学习自己的专业技能,或是开始一心扎入图书馆,开始努力学习未来需要的职业技能了。当然,还有那些准备出国的,也开始认真地做着雅思,托福,GRE的考前准备,或是报个新东方补习班,或是请个私人家教,或是自己一头埋入历年真题里,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又不得不一脸虔诚地坦然面对。这时候,我们情真意切地理解到了:**虐我千百遍,我视**如初恋。
天堂已过,又是新的起点
选择工作的,开始努力上班,勤奋实践。选择进一步求学的,开始了苦逼的研究僧生涯,拿着最廉价的生活补助为老板干活,还需要发表paper来满足自己毕业的最基本需求。然而,无论是选择了哪条道路,研究生的那几年和毕业直接上班那些初入社会的几年,是同样的不再惬意,不再自由,不再那么随心所欲了。
慢慢的,大家开始明白,美好的大学生涯已经彻底成了回忆,成了往昔。
再没有那周中哪天不想出门就在宿舍宅一天,想出去玩耍就任性的拿起背包满世界乱跑的日子了。
也没有那无论何时想任性追个首映,或者宅着多追几个美剧就可以任性地到凌晨两三点才爬上床,刷个微博,玩个游戏,看会朋友圈再慢慢在第二天睡到自然醒的那种随性了。
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接下来的日子,是为自己的未来活了。这个时候,已经有实验室或者工作岗位在那里时刻监督着,揣摩着,如何才能尽可能大地剥削大家的劳动力了。
小硕毕业之际,也是痛苦的升华之时
原本求学的那批人里,还有那么一些追求理论完美的童鞋还依然奋斗在看paper,发paper的新五年计划中。其他的,要么选择硕士求学所在地,要么选择北上广深,或者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或者是选择了跟随另一半,终究,也开始上班了。那些早几年出来上班的人此刻有些已经工资翻了一翻,有些已然转了几次行,也有那么一些,已经在恍惚间结完婚了。
于是,家中闲聊更多的,谁谁谁又升职了,谁谁谁有对象了,谁谁谁结婚了,谁谁谁生孩子了。然后,潜在的意思便是,你的薪资怎么没人家的高?你什么时候能找到对象?你想什么时候结婚?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给我们生个孙子?这个时候的我们,只能无奈地接起了来自长辈那一代攀比心所笼罩下的悉心关怀,只是关怀有些是显得那么重,也来得那么快,以致我们还未曾有过任何思想准备,便不经意间开始习惯了带着包袱生活。
工作了?消亡了?
终于,开始走上工作的正式轨道了。
选择互联网的,除了能晚起一小会,便是加班加点到入魔,不是工作狂却也只能无奈狂工作,因为有bug,因为有新需求,因为要release,因为线上环境出了问题,更因为周围同事都是如此。
选择国企央企的,不管薪资待遇如何,不管岗位职责是什么,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一身昂贵的上班专用服先配上,吃饭休闲的标准也随着融入圈子时间的增加而一抬再抬,薪资条和生活水平似乎完全隶属于两个阶层。却又那么无奈,圈子如是运转,山不转水转,大不了没钱买房,生活水平总不能差,更何况,上还有老可靠,下还无小要养。
然而,无论是多么忙碌还是多么休闲,大家也开始慢慢淡忘了,曾经在最美好的时光里自己对未来那最美好的向往,是那么纯粹,那么没有杂质,那么高尚,那么让人感受到一种血液的涌动和青春的活力。而如今呢,那种曾经的朝气在哪里?
有多少人,才没几年便已经提前开始了工作的疲乏期。似乎在奋斗着工作,又似乎在工作中僵死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火热的激情,又似乎在没日没夜的工作中丢失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时刻在忙碌着,忙碌过后回顾时又是那么令人沮丧的碌碌无为。或许,还会在不经意间冒起几句疑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
毕业后的岁月里,渐渐地,学生生涯的交际都开始慢慢地变淡,曾经的哥们,曾经的好姐妹,如今也已天各一方,慢慢的,少有联系了。似乎彼此之间也再不存在那不可缺少的交往了,于是,慢慢地,开始了在人群中沉默,开始在热闹不止的人群热点上后退一步,静静地将自己潜伏起来,开始还会小心翼翼,生怕被人看穿自己的孤独,感受到自己的落寞,却会发现,原来世界一直很安静,只有那些想说话的还在那里自我愉悦地玩得不亦乐乎,其他人,早已将自己埋藏了起来,甚至有些人,你已然丝毫再找不到半点存在的痕迹,然而此时的你,却只是刚刚才退出自娱人潮中的一份子而已,观望了半天,自己的离去并没有给朋友圈带来什么影响,更没有对世界造成什么损失。这时才知道,原来,一切都只是为自己活着。
失望,难受,会在不知名的深夜涌上心头。酒精,尼古丁虽能麻痹一时的神经,却终究清洗不掉内心的低沉。
未来的路标记在哪里,以前的美好又印证在何方。
然而,最真实的,还是在脚下,在正前方。
去看,去听,去想,去做。
今日的沉默,只是为了积累。不要让沉默的岁月,被安静的偷走,被无情的抛却。
金子,总会发光。却不会有人帮你,去努力拭亮。
丁酉年阳月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