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模型
V模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Paul Rook提出了著名的软件测试的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非常明确的表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以及各测试阶段与开发过程中的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图中的箭头代表了时间方向,左边下降的是开发各阶段,右边上升的是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模型指出: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
>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
>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V模型的缺陷
>仅仅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
>忽视了测试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验证,一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W模型
>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
>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和功能同样要测试
>根据W模型的要求,一旦有文档提供,就要及时确定测试的条件、编写测试用例
局限性
>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
>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
H模型
>这个示意图仅仅演示了在整个生产周期中某个层次上的一次测试循环。其他流程可以是任意开发流程。
>软件测试不仅仅指测试的执行,还包括很多其他的活动。
>软件测试是一个独立的流程,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的进行。
>软件测试要尽早准备,尽早执行。
>软件测试是根据被测物的不同而分层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测试活动可以按照某个次序先后进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