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是由一位美国坎萨斯的托德里斯利教授和他的本科生贝蒂哈特历时6年才完成的课题,他们把课题的研究成果经过速理成为本书。
本书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1.婴幼儿和儿童一个星期内醒着的那110个小时到底做了些什么?2.他们对孩子们最终的学习成绩同有多大的影响?针对这两个问题,他们选了42个来自各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其中处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中等的有10个,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有13个,还有6个处于分困水平。他们持续关注孩子们从9个月到3岁的成长情况。研究者每天都要记录这些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交谈情况。获得了非常宠大的数据。接下来,又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得到了以下结论: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
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与父 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没有太大关联。
他们给出了一组直观的数据:
13-36个月儿童听到的语句数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487句话每小时
中等社会家庭的孩子 301句话每小时
接受社利救浊家庭的孩子 178句话每小时
一年累计听到的单词量
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 1100万单词
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300万单词
三年累计听到的单词量
脑力劳动家庭的孩子 4500万单词
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 1300万单词
相差足有3200万。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脑力劳动者的家庭,与孩子们的互动,通常都会非常有耐心,能聊得非常开心,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使用丰富的词汇,充满爱意。而在那些接受救济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通常一两句就完了。要么就是“别烦我”要么就是“不要”“停下来”“不行”等这些强制或禁止的命令式语句。
小时候父母与孩子交流得多,孩子掌握的词句量就大,与别人交流起来就会很顺畅。而如果词汇量不够,就常常出现卡顿。因为对某个词不熟,思维就会停下来,这样,就会错过后面的一些信息,对学习或谈话造成困扰。而如果词汇量够的孩子,他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卡顿,他人思维就能集中在获取信息上,而不是卡在某处。如果总是出现卡顿,那这个孩子的阅读或与人交谈就会出现障碍。
另外,除了父母与孩子交谈的词句数量与质量之处,父母对孩子是肯定反馈多还是否定反馈多,也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深远影响,那些多用肯定反馈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听到的语言更积极,更具有鼓励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敢于表达,敢于探索。而相反,在那些多用否定反馈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很不自信,不敢表达,不敢探索,不敢冒险,做事畏畏缩缩。
在我小的时候,物质条件非常差,父母从来没有时间对我们兄弟姐妹那样说话,所以,我在小学初中阶段都非常地木讷,不自信。所以,轮到自己当爹,我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次自己小时候不愉快的经历。于是,我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聊天,其实我平时就是这样做的,每次都很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没 有一丝的不耐 烦,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我会和她一起听歌,她负责点歌,然后我们一起唱,有时候她不准我唱,我就听,听完后就结出肯定反馈,给她一个赞,如果遇上红灯停在那就给她鼓个掌。晚上,睡前,我们会一起读那本学前唐诗,基本每首诗都有相对应的唱古诗音乐,就播放来一起听,一起唱,现在她已经能背下来三十首左右的唐诗,有些比较长的八句的也能唱下来,我相信,上学以后,背古诗应该是她最轻松的作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