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机智和风趣,现实主义和同情心,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
当时的英国最流行“感伤小说”和“哥特式风格”类的小说,而奥斯汀的小说却一反常规,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窥视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充分展现英国乡村中产阶级日常生活和田园风情,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两百年来, 奥斯汀的小说从不缺读者,就连当时还是摄政王的乔治四世都痴迷于她的作品,她的肖像被印制在英国新版10英镑纸币上,以此向这位誉满全球的女作家致敬。
《劝导》是简·奥斯汀最后一部小说,与之前《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相比,写得更有思想和感情深度,文笔幽默诙谐,独特和细腻的笔触写就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奥斯汀最好的作品。
《劝导》是奥斯汀在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写下的,它描写的是女主和前男友重归于好的爱情故事,小说情节曲折,感情内敛、自制,真挚又美好,像一曲优美的古典乐,有些理性却又带着火般跳动的心,让丰富细腻、一生只爱一人的高尚情感,在整部小说中缓缓流淌着。
这部小说就像少年时期的初恋,格局看似微小,却单纯而美好,百年来一次又一次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故事与奥斯汀青年时期的情感经历有些相似,只是美好的结局只发生在书里。也许是奥斯汀为了弥补年轻时因接受“劝导”而失去爱的遗憾,为小说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毕竟,世间得不到的忠贞不渝,最终只能圆梦于虚构的世界。
那么,《劝导》这部有着奥斯汀恋爱经历的小说,是怎样让主人公安妮在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没听周围人的劝导,坚守自己的决定,收获一份失而复得的甜美爱情?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 01. 年轻时的劝导: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认同
● 小说的故事内容
贵族小姐安妮十九岁时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相爱,订下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低微,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安妮接受了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
八年后,在战争中因出色表现而晋升上校的温特沃思回到家乡,因姐夫克罗夫特将军和姐姐成为沃尔特爵士房客的机缘,让安妮和温特沃思上校重逢。
在之后的交往中,温特沃思上校再次发现安妮的无私、善良、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最终,他们发现,重新相逢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多次考验的他们终于圆满地在一起。
● 总是活在别人眼里的人,等于从来不曾存在过
《劝导》中的女主安妮集美貌、智慧、地位与财富于一身,做事有主见又善解人意,真诚地关心他人又宽容大度,对待感情执着,坚毅又温柔。
但八年前的她却是一个活在别人的劝导中,没有主见,以致于错失爱人的人。
安妮在十九岁的娇俏年华与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婚约。但父亲嫌他出身卑微贫穷,如同亲身母亲的教母拉塞尔夫人担心他们婚后生活困窘,两人极力反对,谨慎的安妮接受了“劝告”,忍痛与心上人 “理智”地解除了婚约。
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更不懂如何把握手中的幸福。
安妮温柔善良,因不愿意伤害亲人朋友,没有反抗,没有抗争,听从了他们的劝导,于是失去了年轻的爱情,伤害了真心爱着她的温特沃思。虽然安妮旋即萌生悔意,但受了伤的温特沃斯早已远走他乡,杳无音讯......
自此后的八年,安妮几乎完全封闭了自己,因为对初恋不能忘却的刻骨铭心,以及失意之下的哀伤心境。
安妮正是由于听从知心长辈的劝导委曲求全,才导致了她和温特沃斯不幸的恋爱前史。
人要活得多么谨慎,才能终身都无悔?人要如何不盲目听从劝导,才能最终听从自己的内心?
安妮在清纯的岁月是被动的,当初恋与诸多客观因素纠缠,安妮多数时候都没有主动抗争,她自己也认为离开温特沃斯对他是有益的。
所以,安妮凭着揣测作出的判断未必正确,而听从教母善意的劝导也差点造成安妮的不幸。
“当每做一件事都在考虑‘别人怎么看’时,你其实已经在放弃自己了。”
当你考虑别人的劝导时,不仅失去的是爱人,也许更多的是,会在岁月蹉跎中失去自己,那又如何在今后的日子,还能葆有对爱情、对人生的坚持?
当已分手八年的恋人再次相遇,安妮逃避、烦乱、尴尬、惶然失措,当年的拒绝成了两人跨越不过去的隔阂,故事将如何发展?
◆ 02. 等待中的自我劝导:愿你余生的所有珍惜,都不用靠失去来懂得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拜伦《春逝》
时间流逝,过往慢慢沉淀成一张昏黄的照片,也许,会有那样的时刻,岁月总会让错过的恋人再次相逢。
“眼前的痛苦毋庸置疑,而长远的好处又不可捉摸。”
这是安妮的话,可以想见,在分离的八年里,安妮饱受着痴情和懊恼的折磨,在她心目中,没有一个人比得上温特沃思,她懊悔听从了别人的劝导,并且让自己在背负这样的后悔中,过早失去了青春的艳丽和兴致,连她的父亲都觉得她形容憔悴。
● 面对旧爱,曾经相爱的他们以何种心情相对
一想到要再见到温特沃思,安妮的心中忐忑不安,狼狈地躲避,当年决定放弃的是她,而后执着的是她,守着内心的也是她,看着让人心疼。
两人再见面时,温特沃思对其他人礼数周全,对安妮却不怎么殷勤。听到妹妹玛丽谈到温特沃思对自己的看法时:“你变得都让他认不出来了”,温特沃思的冷淡令安妮难过,而自己却对这段恋情仍无限留恋与惋惜。
曾经他们在一起无话可说,曾经如此的两情相悦,而今,“竟然成了陌生人;不,连陌生人都不如,因为他们永远也结交不了。这是永远的疏远”。
读到这里,就连我们的心也跟着悲伤了。
●八年后,两人重逢后的情感变化
●安妮
重逢后,安妮尽管心绪烦乱,但是,她在聚会时,依旧安然地弹着钢琴,整整半个钟头,准确无误。
这时,安妮性格中自制、沉静、隐忍的一面显现了出来:“在心情最糟糕的时候,仍然自律如昔,这样的人才是能扛事的人。”安妮就是一个能扛事的人。
八年中,别离和等待占去了安妮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岁月和流年给了她特别的光彩,她遇事洞察秋毫,见解直向人心,沉稳解意,倾听多于倾吐,再坏的事情经由她手都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安妮聪慧且温和的性格,让周围的人时常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她拥有的独立个性和坚韧品格,使她时常能控制好情绪,在这样完美的表象之下的她,其实是无事不多言的人。
安妮的谨慎与坚持、骄傲与浪漫,使她在这八年里坚持寻找两情相悦的人,而不愿意妥协将就于一段看似安稳可靠的婚姻,所以她拒绝了经济条件不差的后来成为她姐夫的查尔斯的求婚。
同时还有,英俊潇洒、对她情真意切、展开了热烈追求的家族财产继承人堂哥艾略特先生,这个在众人眼中的理想结婚对象,在教母拉塞尔夫人极力“劝导”安妮考虑嫁给他的谦谦绅士,却心术不正,安妮考量了他的人品,思索了教母的“劝导”,最终理智地拒绝了他的求婚。
也许,正是安妮经历了年少时看似清醒的选择并没有真正的决断力或明智,才在八年后清醒地知道,真正的明智是在漫长的孤寂时光中,逐渐在反省与对他人友爱的浇灌下发芽的。
● 温特沃斯
重新回来的温特沃斯已成为海军上校,依旧年轻英俊,他认为安妮为了迁就别人取消婚约而抛弃了他,这是别人强迫劝说的结果,是软弱和怯懦,这是温特沃斯本人果断自信的性格无法容忍的。
但安妮依旧爱他如初。对于自己八年里不断回顾、反省的甜蜜初恋,温特沃斯在她面前对着小姑娘大献殷勤,还不时的冷嘲热讽,对年华消逝、容貌枯萎的安妮无疑是种残忍。
但是,安妮最让人感动的是在这期间的表现,她虽仍然爱着温特沃斯上校, 虽然苦闷后悔,但却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心碎,理智地坚持着自己的骄傲,默默地观察着温特沃斯上校。
虽然安妮看似是聚会中人群中最孤独沉默的人,但她同时是最成熟、最理智、最具洞察力的。
她的温柔善良、乐于助人、得体的社交、在事故面前冷静及判断力的优秀的品质,不知不觉地继续地吸引着极力想要怨恨着她的温特沃斯上校,他不自觉地把眼睛放在她的身上,去关心她,不自觉地嫉妒着她身边出现的优秀的男子,要说温特沃斯上校八年来仍然痴心不改地爱着安妮,更不如说是八年后的温特沃斯上校重新爱上了安妮。
小说安排给主人公幸福的浪漫结局,但那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等待之中,自有幸福,因为,没有一颗等待的心,就看不到幸福到来的一天。
◆ 03. 人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才能不盲目听从别人的劝导
我们时常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深信不疑,可猛地发觉,一双眼睛正被蒙着,而我们自认为对的事情其实全是错的。——玛莎•巴塔莉娅《我的隐藏人生》
●人这一生,听别人劝导容易,听自己的劝导却很难
也许,每个人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告知自己的心,你最需要的是听从自己的劝导,就如安妮的漫长等待,终于等来自己勇敢追求爱情的心。
其实,《劝导》里最感人的不是两人最终到来的幸福美满,而是安妮面对心碎的克制,以及怀抱着心碎努力生活下去的力量,她的谨慎与坚持,她的骄傲与浪漫,她的自我成长,这才是真正感人的地方。
人生总有些悔不当初的遗憾,要用未经人事的童真和简单交换长大的勇气,所有真理都要自己亲身去实践体验,摔过跌过,心领神会了,有些道理才是真的,有些劝导才是属于你的,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而不是深有体会。
有时候所谓的别人的劝导和自认为的理智,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我们本应该珍惜相守的人。
● 如果你还在乎别人说你什么,那你一定也在潜意识里认同别人说你的东西。只有你真正强大了,才可以不惧怕任何言论。——张皓宸
《劝导》里的安妮是幸运的,八年后她迅速意识到了她对温特沃斯上校的情感,并积极地抓住了后来任何一次面对他的机会。
奥斯汀用细致入微的笔调刻画了他俩之间谨小慎微的试探和鼓励,安妮先明白了温特沃思的心迹,于是她不再默默忍受痛苦和自我克制,她开始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安妮的勇气来源于八年前的悲伤所激发的对爱的渴望,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明白,对真爱的真正错过,是爱已经来了,可又不敢主动的去争取。
所以,完满的故事恰到好处的展开了,安妮一步一步重新回到了温特沃斯上校的生命中。
八年后安妮的想法与十九岁在别人“劝导”下产生的想法大不相同。她并不责怪教母拉塞尔夫人,也不责怪自己接受了拉塞尔夫人的劝告。
并且,安妮觉得如果任何处境相同的年轻人来征求她的意见,决不会听到这种必将立即引起不幸、对未来的幸福却毫无保障的劝告,所以:
“她衷心希望支持青年人的初恋,希望他们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而不要过分忧虑和谨慎,否则会妨碍人们作出努力,违背天命。她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得不谨小慎微;年长以后,才懂得什么是浪漫——这是畸形的开端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这是安妮由自己的经历带来自我的劝导,八年前安妮接受“劝导”放弃了挚爱的人,在后来的八年时间,她开始用另一种方式对抗,接受自我劝导重新与挚爱牵手。
这两次看似被动的选择,心境不同,所以选择亦不同,第一次听从“劝导”放弃爱情,第二次坚定地选择爱情,直至拥有幸福。
◆ 结语
人这一辈子,唯一逆生长的东西就是胆量。——郑执《生吞》
常常被问,你最喜欢怎样的人生?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你说人生如梦,我说人生如秀。”
其实,每个人,既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也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如果生活要我们听从别人的劝导,那我们也要学会在数不清的犹豫后,做到最终不被别人管理。
人生本就充满了变数, 选择一个可以与你共度一生的人,无疑是最重要的决定。
如果缺乏独立思想,就会随波逐流,甚至沦为他人意志之下的木偶,被线牵引着起起落落、来来往往;如果一个人心里有主见,并且能够识破权势的虚壳,就会拿出勇气,反抗别人对自己的掌控,从而活出自我。
总之,简·奥斯汀在《劝导》中没有纯粹地把爱情放在精神的层面进行描写,而是将这种恋爱的发展置于世俗之中,透过世俗认清自我,驱动安妮实现自我蜕变。
这种写实的特色让她笔下的女性角色体现了奥斯汀所推崇的在当时阶级条件下的典范,也展现了奥斯汀所认为的女性在当下最适宜的样子。
简·奥斯汀的《劝导》让现世的我们明白,如果是相爱的人,即使经历最长时间的分离,兜兜转转最终还是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生四面八方都有风风雨雨,一个人总要在人生的某个时刻,需要坚守自己的决定,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里,为自己拼命守得一方完整真实的阳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