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时间过的太快!确实,脚步匆匆,留下的太少。抓住16年的尾巴,终于在影院观看了这部超超燃的佳作。观影最大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这是一部充满暴力但又带有温度的年度佳作;二是原来才发现看似渺小的一个人,他的信仰、他执着的信念爆发起来可以拯救生命,拯救世界;三是对战争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和平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导演是梅尔·吉普森,这是他执导的第五部作品。距离上部影片《启示录》已近十年之久。我们不能因为年龄而怀疑一个导演的能力,相反,而是更能从中看到导演的真实实力与能力。一部好的影片,最直接的检验方法就是看票房,看它的观影人数。直至今天,它的票房还在不断增高,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精彩有目共睹。
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冲绳岛战役中,一位叫戴斯蒙德·道斯的上等兵军医的故事。拒服兵役、不拿一支枪就敢上战场、与日对战过程中连夜救出伤员75人。这些都是这个虔诚的基督徒在战争中留下的事迹。
在影片的开始,就先说明了是真人真事。看到了最后,更能明确的是,这样的人当真用他的信仰征服了世界。真的令人为之动容!战争本身就充满着残酷性,尤其是在世界大战中,都是鲜血换鲜血的拼命。有这样一个人,在战场上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拯救生命。他就想让老天再多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再多救一个人,于是拼了命的返回战场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被他奋起挽回。
观影过程中其实我是很害怕的,因为胆小,看不得鲜血淋淋的场面。尤其是那些炸飞的腿脚、穿破身体的肠子。但是导演好像是故意而为之,就是让你大幅度的看到那些惨痛的画面,上一轮攻占失败返回的士兵、被车拉走满身伤痕的士兵、刚登上山时已经逝去的士兵,他们的形象无一不是鲜明的,用大量这样的镜头语言为你描绘当时二战期间这场战役的残暴。
但反过来讲的是,用这些做出不同程度的对比。年轻、充满信仰、坚决不拿枪、反对杀戮却渴望拯救生命的道斯每天都在看他的小本本——《圣经》。前期大家都排挤他,甚至打压他,想让这个想上战场却不拿枪的家伙离开,到后来他独自一人救下数十条性命后,都想让他与他们一同作战。这期间道斯都没有改变,他能做的和想做的都是为了和平,为了少一点伤害,为了多挽救一些生命。
当他们与他对抗时,不理解不明白他的信仰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种痛苦与挣扎简直是折磨人的利器,但好在他一直坚持住了自己的信仰。当他和战友在黑夜的战壕里值岗时,我以为他会试着拿起身边的那支枪试一试;当他在接受军事法庭审判时,我以为他会试着拿起一支枪试一试;当他在战场上不断地穿梭去就救人时,我以为他会试着像另一个医疗兵一样首先学会的是拿起枪支保护自己;当他在黑夜里不断前行,寻找伤员时我以为他会拿起一支枪来武装自己。但是很抱歉的是,以上的都只是出于我的自以为,道斯准备参军以来,自始至终都没有拿起属于士兵的一支枪!
在观影过程中,我的心里一直在呐喊:“这个人疯了!哪有一个上战场不拿枪的兵!这不是在开玩笑吗!”然而,呐喊归呐喊,并没什么卵用!道斯之所以敢这样做,因为他有着他坚不可摧的信仰吧。上帝告诉他不可以杀戮,他就绝不会去碰枪。许多人可能像我一样有疑问,他的信仰当真就这样有力量吗?能在残酷又残暴的杀戮战场上不受伤害的挽救别人的生命?可事实的结尾就是这个样子。你能明确与理解的就是,有一个人他的信仰大过战争,他是无情战场上的一抹暖光,可能是天使路过了战争而已!
当然,这里有导演的刻意而为之的成分,因为就是为了刻画这样一个即使不拿枪也可以上战场、即使不拿枪也可以挽救生命、即使不拿枪也可以荣获美国最高荣誉勋章奖励的人物而存在。
看了许多评论,好坏不一。有人说这就是他个人的一部传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有人说这部电影真是太精彩了,值得一看。所以你真的无法用你个人的视角来符合所有人的预期。在我看来,道斯的个人形象鲜明且突出,但也并不是全盘的只为表现他个人的真人事迹。借助个人,由小到大的将影片的主线体现在对战争的态度,对信仰的坚守这两件事上可能是影片表现的一个大方向吧。
就像昨晚浙江卫视跨年演唱会上羽泉唱的那首歌《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里的歌词一样:
我坚信这样任性就会有希望
也相信坚持的坚持不只因为倔强
如果我能用我的热血染红信仰
告诉自己啊
再渺小的我也能伟大
信仰,它可能来自于你内心的一种坚守,一种不会被摧毁的力量。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一个人的信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会有一点需要我们去保护的东西,当你拥有它时你就是伟大的!
最后,庆幸2016的最后一点时光里,通过观看《血战钢锯岭》看到了一个上战场不拿枪的兵对信仰的坚守,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通过他的信仰找寻自己。希望你也能记住:再渺小的我们也能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