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乎上有妈妈问我:乐乐三岁半了。今天听一位家长说乐乐在幼儿园罚站了,而且那家长是另外一个小朋友说的!
她也搞不懂该相信那位家长的话还是信另外小朋友的话,很矛盾,也不好跑去质问老师。于是,晚上她给乐乐洗澡的时候,想着法子问乐乐了好几遍,乐乐都说没有被罚站,说受罚的是那位家长的孩子。
她凌乱了,究竟该听谁的?孩子说的是实话吗?假如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不好怎么办?她苦恼于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说出实话。
其实,重要的不是相信谁,而是决定你要做什么要比试图让孩子去做什么好得多,至少在孩子愿意合作而不再和你较劲之前是如此。
要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无条件的爱他和支持他,这样他会有底气去面对不开心的人和事。
2.
说到站在孩子这一边,我听过朋友家孩子京京的故事。
京京,小女孩,二年级,甜美乖巧,听话懂事。有一阵子朋友发现她放在抽屉里的零钱总是少那么一点,今天少五块,明天少八块,数量不多,但就是隔两三天就少。
朋友问了老公,老公没拿。她开始怀疑是京京拿了钱,后来仔细观察京京那段时间吃饭吃的少,好像不是很饿,在垃圾桶里也发现有家里没买的糖果纸的痕迹,朋友知道就是京京拿的钱。
这事放在有些家庭里,那就是挨打或设圈让孩子往里跳的例子,往往处理不好,就会是孩子一辈子的阴影。
可是朋友以温和并尊重孩子的方式让京京顺利度过这个坎,我还是很欣赏的。
朋友先告诉京京她已经知道京京从抽屉拿钱的事实,表示理解京京想自己买些零食的想法,京京不说话,低着头。朋友又再说一遍,问是不是京京想自己买点零食?京京点点头。
很多时候,我们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她告诉京京在她小时候也曾偷偷拿过别人的手工,提心吊胆了好一阵子,生怕被发现。京京慢慢抬起头看着她妈妈,可能是有类似的经历会让京京更容易接受朋友讲的话。
朋友说京京敢看她的时候,她就抱着京京,告诉她即使这样,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被允许不可以拿,拿了就是偷窃,而偷窃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原谅的。
她看着京京的眼睛,告诉她拿妈妈钱的行为她是不喜欢的,问京京以后该怎么办。被妈妈抱着的京京也很坦诚,告诉朋友以后如果她想吃零食,会告诉妈妈。
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关注今后该如何处理类似的事情远比惩罚孩子过去的失误,会让孩子容易接受的多。
京京是有福气的,遇上朋友这样不骄不躁正面教育的妈。
3.
2岁半女娃-妈妈说:“快给大家唱小燕子,你唱,我们拍手”,于是在大家的热情和关注下,娃唱了小燕子,一家人又拍手又轮流亲娃,娃乐呵呵。
5岁男娃-在公交车旁边玩地上的石头,奶奶不愿意他把身上弄脏了,吓唬他:“别玩石头了,把衣服弄脏了,奶奶就不喜欢你了。”
娃一听,不玩了。过了一会,没忍住,又开始捡地上的石头玩,奶奶继续:“你再玩奶奶真不喜欢你了。”娃不听,依旧在玩。
3岁女娃-朋友家聚会,几个娃在一起玩,莉莉妈抱起别的娃,然后喊莉莉:“莉莉,你看妈妈抱土豆,今天我们带土豆回家,不带你了。”就看莉莉赶紧跑过来,马上开始扒开莉莉妈抱土豆的手,莉莉妈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莉莉很依恋她。
朋友小时候-小时候住在乡下,一到夏天的夜晚,大人们都会聚在一起摇着扇子坐在树下乘凉。他走近去找他爸爸,谁料有邻居从他的后面把他的短裤一脱倒地,然后还用手拍拍他的屁股,口中还咕噜着,白白嫩嫩的,引起大家一阵长笑。等他把裤子穿起来,又被另外一个大人给扒了。
可想而知,当大人们开心畅怀的时候,他心里是多么的悲伤,他真恨自己是个小孩子,打不过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尽量远远的避开这几个人,生怕他们再把他的短裤给扒了。
4.
当你觉得逗孩子好玩时,孩子一点也不觉得好玩,心里都是不安全感,生怕哪一天你不喜欢他了,不要他了,等你再想跟他好好沟通时,他也无法判断你是认真的还是在逗他。
逼问孩子,逗孩子,都是站着孩子的对立面,让他们学会了观察我们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正面管教》也曾这样说到: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5.
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着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形成了我们的生活态度取向,现在,我们的孩子也正形成他们的生活态度取向。
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我们是谁,它们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不断的告诉孩子,我们站在他们这边,会让他内心充盈,有爱也有原则的判断是是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