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埃尔 • 贝尔
怀疑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
贝尔的思想特点是怀疑论的,即以怀疑论作为理性批判的武器,针对宗教神学,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他通过怀疑论而得出的两个结论观点:
1、认为理性和信仰应分开,信仰和理性为“双重真理”。
2、认为道德与宗教也应分开。
他认为道德的基础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对实际环境和行动后果的算计也可使人趋善避恶。认为中国就是一个由无神论者组成的社会。
贝尔的观点对于当时来讲当然是惊世骇俗的。
二,伏尔泰:
理神论
1、他受牛顿的自然观的影响,推导上帝存在是必然的。
宇宙需要一个最初的推动者;
有限的物质的运动和引力需要上帝给与;
思维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质中。
2、认为上帝仅仅作为宇宙的第一推动者和自然规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创世后便不再干预宇宙了。
上帝犹如一位建筑师。
3、认为上帝的存在对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
他说:“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
三,孟德斯鸠
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
外因论: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气候和土地等地理因素起决定作用。国家疆域的大小也决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
三权分立:立法权、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
三,卢梭
卢梭论自然状态
卢梭也在人类社会以前划出一个“自然状态”,他的所谓“自然状态”的特点:
1、认为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自然状态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体需要,没有理性和观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2、认为自然状态的人还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认为人对自然有服从或反对的自由,并意识到这种自由。
卢梭名言:“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3、认为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原因就是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识、声誉、分配等方面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最后到达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
卢梭论社会的不平等与平等
首先,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关于人类的这个第一个过渡,他主要的观点有:
1、他虽然认为不平等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生产和生产技术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导致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产生。
2、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有许多偶然因素,但它的产生却是必然的。
3、他认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
(2)第二阶段:官职的设置,通过契约建立国家政权。
(3)第三阶段:合法的权力变为专制,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
在卢梭看来,人类的第一个过渡既是进步,也是退步。因此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必然物极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会开始新的平等。
卢梭认为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在这里卢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第二次社会契约与第一次社会契约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2、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3、认为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既不是霍布斯说所的有绝对权力的“利维坦”,也不是洛克所说的只有有限权力的政府,而是集强制的权力和自由的权力于一身的“公意”。
卢梭的“公意”概念有两方面的性质:
(1)它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体订约人的公共人格,是他们的人身和意志的“道义共同体”。
(2)它是一个辩证的概念。它是包含着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自由和服从的辩证统一的概念。
卢梭的社会不平等与平等论具有为革命辩护和倡导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度的实践意义。
卢梭的良心论
卢梭是性善论者,良心不仅是道德的原则,而且也是知识的原则。他的良心论的主要观点有:
1、认为良心是天赋的自然情感。
2、认为良心在知识和理智活动领域起着判别真假是非的规范作用。
3、认为良心在道德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不是消极的感觉,而是具有趋利避害、向善背恶的天然倾向。
四,孔狄亚克
孔狄亚克的哲学也是自然神论,但是他的理论的特点是对洛克的经验论的宣传和感觉主义的解释。
1、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2、他贯彻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一反认识论中的视觉中心主义,提出了触觉中心主义。认为惟有触觉才能以身体来认识外部的形体。
拉美特利
物质是唯一的实体:发展了笛卡儿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整个宇宙中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物质实体是自行运动的,除广袤之外,运动也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人是机器,思想是有机物质的特性:
人的一切活动就是机械运动。人高于动物是由于“教育的奇迹”。思维是脑子的特性。
五,爱尔维修
主要贡献在于全面地提出了反封建专制和天主教教会的社会政治伦理学说。
(马克思:爱尔维修也是以洛克为出发点的,他的唯物主义具有真正的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也随即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类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的一致,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的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
人身上的肉体的感觉就是道德的基础。“自爱”是人的本性,是永恒的、普遍的。
公共利益乃是美德的基础,真正的美德是“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
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在精神上产生差异都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社会环境,最主要的是法律和政治制度。法律的完善与不完善完全取决于立法者。“人的观念决定环境”。——英雄史观。
六,狄德罗
自然是元素的组合
元素就是异质物质,也称“分子”。“上帝”是多余的。异质物质——量与质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分“移动”和“激动”。“激动”是分子内部的力,不会消耗,是永恒的。
根据运动是绝对的原则,论述了自然界处于永恒发展的观点。
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迟钝的感受性”和“活跃的感受性”并无鸿沟,无机界可以过渡到有机界。自然界一切相互联系,因而可以互相过渡。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种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
继承发展了培根的路线,力图把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实验结合起来。(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事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社会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
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和契约,所以这种权力是有限的。
七,霍尔巴赫
物质——物质一般的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种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造成的不同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
把因果律与必然性完全等同起来。(恩格斯: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的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克思: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