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女性的赞歌铺天盖地而来时,借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只想跟你谈一个词——【大龄剩女】
PBS(美国公共电视网)最近出了一部热议度很高的纪录片Leftover Women《剩女》。影片聚焦三位中国女性的故事,以及她们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是如何挣扎、主动争取与努力平衡的。
荧幕背后的我们,若非亲身经历过,很容易对此评头论足。但是,没有经历过,就不代表问题它就不存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西方观念的融入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结婚的平均年龄线越来越靠后,而“剩”这个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悄然打在了那些大龄未婚的男男女女身上。
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剩女”成为171个汉语新词语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是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
“剩女”这个词是个贬义词。我所理解的贬义词,是当你说一个女人是剩女的时候,是带有一些恶意和歧视的,哪怕你根本没有这样想过伤害她。
可现实生活中,这批女人总是或多或少受到来自各方的嘲笑和歧视,故意的或者无意的。
有来自父母的施压:
“你总要放弃一些东西的,还是要走常人走过的这些路”、“你34岁没结婚,别人问起来,我都没法说”、“你不结婚,再幸福都不叫幸福”。
有来自亲人的指责:
“似乎到了一定年纪不结婚的话,大家都有理由来嘲笑你,包括我的姐姐,她会教她的小孩叫我光棍姨。”
有来自婚介所红娘的责问:
“你这个年纪还不算大吗?”、“你既然考虑结婚,不生孩子还结什么?”、“你外貌一般,年龄又太大,在市场中处于劣势”。
有来自相亲角的尴尬:
每个女人像商品一样,贴好条条框框,被展示在舞台上,等待男人来选择。男人会淘汰其余的待选者,只留一个他觉得还算不错的。
最典型的中国式人情就是“对你的忧虑”,用“为你担心”来评定你的生活。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往往导致一种无法呼吸的压抑。所谓的“担心”,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会造成矛盾的激化。
记录片中的三位女性,最后都回归到了一种宁静:一个去了法国留学,一个与父母摊牌,一个最终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小城镇的男人并生了孩子。镜头中的她们,至少是有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的。那现实中的我们呢?
一个悲哀的现实是,绝大部分女人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选择结婚,就会一个陷入无限的与他人解释自己人生的过程。劝说者会以过来人的口吻告诫那些大龄单身女性赶紧结婚,而且有理有据,义正言辞: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生你弟弟了。
再不结婚,好男人都被挑走了。
别人不挑你都好的,你还挑三拣四。
别人问我我家的孩子怎么还不结婚,我都没脸回答。
高龄产妇生孩子很危险的。
老了一个人很凄惨的,你看看XXX。
你总不能在家养一辈子吧?女人总要去别人家的。
......
于是,很多女性,在无法排开的错误观念和偏见中浮沉、上升、证明、挣扎、博弈,很少有人能将自己解套并成功脱离。没有逃脱的女性继续在这种“女人年纪到了就该结婚”的社会规则边缘暗自焦虑。
有时候,焦虑它并不是伴随问题产生的,而是说的人多了,听着听着就不自觉跟着焦虑了。影片中的三位女性只是广大中国女性的缩影,反观身边的,总有我们认识的人,会因为“大龄剩女”这个便签被逼得跟生活妥了协。
而且社会有种奇怪的现象,逼“大龄剩女”结婚要比逼“大龄剩男”结婚穷追不舍得更猛烈些。这本身就是有失公允了。
结婚真的是一个年龄线问题吗?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答,就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一样。感同身受本来就是很难得的事情,摒弃周围的非议坚持下去同样很难。但你不能随便妥协,去和一个你不喜欢的人浪费余生,这不只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了。
大龄未婚也没给他人造成麻烦,过得好就很好。好的婚姻当然会锦上添花,可谁也不是谁的最后归宿,你终将是和自己过完一生。
在主流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观念中,大龄未婚本就不是一条常规的路。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会大一些。当我们无法力排非议时,就要在这条路上找到自我平衡点,并守住这个点。
剩下的,就是希望每一个大龄未婚的女性能在权衡利弊之后做真实而充实的自己,并幸福、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