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大半年甚是念家,恰逢家里“劳热”,索性收拾行李回家凑个热闹。
伯姆告诉我六月二十六村里“劳热”那天的日子叫“土地爷生”,每个地方都会拜神,只是庆祝节日的程度不同。
小时候,每到“劳热”前夕,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拜神果品和卤好的鹅或者鸭。与此同时,”后门“神明的宫前那边也已搭起戏台表演形式是铁枝木偶,旁边另一台则放电影,虽说不至于放黑白电影,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放映机,感觉还蛮神奇的,比长大后在电影院看电影更有感觉,毕竟电影院不需要自带凳子。
对于小孩子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当属操场那边的舞台,除了有各类节目,只要你去点歌,也能马上拥有舞台实现梦想。早早吃完饭便跑到舞台旁霸位置,生怕晚一点前排那抢手的位置就不属于自己。与我而言,逛一遍就够了,那比我还壮实的音响,总让我怀疑我的是否心脏出现了问题。
让人期待的还有二十六号晚上的那声炮仗,伴随着震撼人心的声响,所有人也都激动起来,“标神前”开始,拍的都是祭拜神明的物品。
且不说节日越过越没味,就连保留了那么多传统习俗文化的潮汕也不能幸免就简,但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而今,过节越来越机械好像没有灵魂的打卡签到,加上现在的人越来越怕麻烦,日子也越过越乏味。
走在曾经人来人往的街上,只感叹冷清,又陷入热闹非凡的景象中。我同弟弟说,他答道:以前的那帮孩子也都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别人。
原来,只是那帮孩子长大了,而节日给我打下的烙印是记忆里那一缕卤香.....
假如,有一天去繁就简取消一切民俗文化,我会第一个反对。
说一下仅代表我个人不成熟、浅薄的拙见:首先,我是个民族感极强的人,每当看到”红色“记忆、阅兵大典都能流泪,我觉得正是因为咱们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文化,才让我们显得更特别,也更让人骄傲、自豪。这不仅无关封建迷信,更不是时代的糟粕,这已经是一种植根骨髓的信仰。其次,这是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就想问:为什么你到一个地方会想去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景点或者品尝美食呢?你不也在这瞬间静距离地感受着人文气息吗?
虽然一路向前难免会舍弃一些东西,但是舍弃文化的一定走不长久。
回家这些天,见了许久未见的家人、朋友,跟谁都有聊不完的话题。我们期望时间过得慢点,而时间不曾为谁停留。
早在我把回家的消息告诉伯姆时,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让我回家掌厨。并非在下厨艺有多么出神入化,就想尝一尝,最重要的是--终于有人要来做饭了,解放双手从此刻开始。
做过许多菜给朋友们尝过,终于可以为你们做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我也无比快乐。
说到做饭,起初只是一项照顾自己的技能,后来是想要复制治愈我的童年味道,再后来发觉做饭着实令人成就感倍增,也愈发喜欢。
童年的味道,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大伯,母亲更为强烈。许是儿时吃过太多美味的菜肴,以至于童年的味道在记忆中留下的都是食物的味道,这些食物使我身心得以温饱、让思念得以安放。习得厨技,美味方可复制亦能滋养灵魂。
晚上睡觉时,发了一阵呆,等回过神不禁感叹:为什么我睡不着?哦,两泡茶而已!
人,一睡不着就爱胡思乱想,一想就开始饿。弟弟给我送来一个桃子,因为我不想动,也不想去找吃的,所以没得选。
我究竟在回味些什么?所以,我饿了是让回忆给馋的?!
因为感受过温柔,所以更温柔,所以分享温柔......
记忆里的味道是记忆的一把钥匙,尘封一段回忆、开启一段回忆,记忆可能会模糊,但味道永远“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