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三
有一年,汤斌的属下官吏上报,说是这一年的菱角和芡实成熟,且是丰收之年,按照惯例,必须为此而向民众收税。
汤斌对属下官吏的上报很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他反问道:
“眼下,您看到今年的菱角和芡实有些收成了?明年呢?您知道明年会是什么情况呢?”
“您说按照惯例收税,那明年呢?还要不要按今年的惯例实施呢?”
“我倒是想问问您,就算今年的菱角和芡实成熟,今年算是丰收年,可是,这长在水里的东西,没有固定的数量,民众又能收得多少?朝廷又能让这菱角和芡实有多大出息?我们为了自己的一点奔兢之心,给民众增添原本可以避免的不必要负担,我们又有多大出息?”
“话说好听点就是这样,说不好听点,你们为人父母官,不想着让民众多点糊口的进项,却总是琢磨着如何刻削百姓,不让他们有一点喘气的机会,你们才高兴。你们也不想想,如果民众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了,你们身上的肉,够民众吃几口?”
因为汤斌的一番言语,吴县的菱角和芡实就没有被收税。此后,曾经的援例收取芡实与菱角税的临时性政策,也都免除了。
有一天,汤斌看日常饮食物用的账单,发现账单上写着:
买了两只鸡。
看完账单之后,汤斌大大地吃了一惊。他自己寻思着:
“自从我担任管理民众的职务以来,平常的饭食,连肉都没敢吃过,更不要说吃鸡了!怎么账单上赫然写着:买了两只鸡。这是什么情况啊?”
于是,汤斌马上将负责后厨的杂役叫了过来,诘问他:
“买了两只鸡。究竟是怎么会事?”
后厨的杂役回禀道:
“这是公子吩咐买的!”
汤斌立即将儿子召了过来,责备他道:
“你不用心读书,不知道世间的艰苦;你动不动就想讲豪华,难道你以为苏州的鸡比河南的鸡便宜吗?”
发完火之后,汤斌命令儿子跪在庭院之中,诵读《朱子家语》,作为对儿子的惩罚。
当然,后厨的杂役也被汤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汤斌的夫人,直到五十岁时,她还不曾放弃织布,她也没有穿过绫罗绸缎。
汤斌高升,进入内阁理事,离开苏州时,家里还穷得叮当响。所有的家当,只装了几个竹箱;余下的,全都是书籍,可以装满一车。
汤斌死后,被清廷谥予文正。这也是满清二百六十八年之间,少有的几个文正。
后人有诟病汤斌的,指责他是假道学。
笔记作者清人汪诗侬慨叹道:
“就算汤斌真的是所谓的假道学吧,那么,就让今天的官员也像他那样,假道学一下,今天的官员果真能做到他那假道学的份上,那么,大清王朝的江山也不至于倾颓到这样的地步吧!”
行文至此,可告一段落。
关于道学,究竟是真是假,自己判断!
关于汤斌,究竟是真道学还是假道学,自己判断!
关于假道学,要得还是要不得,自己判断!
另,文中关于汤斌的记述,我简单和清史稿中汤斌传对比了一下,事迹或未错谬,但是,时间、人物多有龃龉。对历史有兴趣的读者,请以正史为主,笔记仅做参考。
也请不要和我纠缠史实辩证的问题。我写此文,既然是以笔记为依据,那么就只能要求自己尽可能忠实于笔记原文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