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随父母来到厦门,从一年级到中专毕业,12年真的转瞬即逝。而厦门留给我的记忆除了“学校”就是“家”,而我也早已习惯了12年的两点一线。刚来到厦门,那时候父母在“高崎”开了家包子铺,算是岛内比较偏僻的地方了,离海边也就几部路的距离,空气中总能闻到随风飘零的海蛎子味。也是这个时候对于“夜市文化”的热爱,更让我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厦门虽说是一个并不大的“海岛城市”,但夜市可谓是遍地开花。那时候家对面就有一排的大排档,每到夜里真的好不热闹,特别是夏天的夜晚总有好多人一边喝着啤酒、直接就蹲在路边撸着串。海风就这么迎面吹来,也算是一种惬意了。
夜市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小摊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是很多年轻人留下青春记忆的地方,对于夜市美食的热情我从未消减过。我喜欢逛夜市 ,更喜欢有各种小吃摊的地方,朋友说我与其是喜欢逛夜市,倒不如说喜欢逛小吃摊。多年的交往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对方的癖好,而逛夜市是我们共同的嗜好,小吃摊更是我们多年的默契!而夜市也慢慢的改变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
以前读初中的时候,放学回家都会经过夜市,经常都会跟三五个同学好好吃一顿再回家。有一家沙茶面小吃摊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因为便宜,因为好吃,因为老板也是年轻人。说实话,之前并不是很清楚“沙茶面”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第一次吃的时候,的确是很惊艳;但并不喜欢,因为汤头的“甜”“辣”“鲜”……实在是不敢恭维。时间长了却又想念,所以慢慢的也爱上了这道“独特”的味道!所以那时候每次回家晚了,都会和爸妈说学校放学晚、被老师留了、今天值日等各种“理由”现在想想也挺有意思~可以为了吃“奋不顾身”……
回到安庆之后,我也把“沙茶面”加入了餐厅的菜谱,很多客人出于好奇都会询问沙茶面是什么?并且都愿意尝试一下。沙茶酱调和高汤小火烧开,然后将碱水油面、放入笊篱下开水锅烫熟,捞到碗里,再加上金黄豆腐干、虾仁以及自家的绿油油的青菜等配料,最后淋上一直在大锅里滚开的汤料,一大碗美味的沙茶面就华丽丽地上了桌。但实践证明,很多客人和我第一次品尝的感觉一样,并不喜欢。他们都说吃不来这种独特的味道。
沙茶在闽南语中叫做“沙嗲”,因为更符合舶来词汇的味道。更何况,茶対于福建人来说有种亲切感。沙茶,来自南洋,后流行于福建、广东、海南,是那些下南洋的先辈引入的混合酱料。
下南洋的故情旧事,只是在那样的浪潮中,实在不值得象祥林嫂那样唧唧。几世春秋,几尽甘苦,终有了福州十邑开发诗巫,闽商回馈桑梓,有了沙茶的流行和骑楼的风光。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有个同学是厦门本地人,对于沙茶面是独钟的热爱。他告诉我有一家店的沙茶面做的最好,说有时间可以带我去尝尝。
沙茶面,在鹭岛随处可见,但对沙茶面从面粉到汤头,每一个细节之处讲究与把关,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长久的坚持与执着。而雅珠,就是一家用匠人精神的高度和要求来做一碗沙茶面的餐饮品牌。
小店位于思明区的塔埔西路,雅珠在店面的装修上,也很用心,也许,品尝沙茶面的方式有许多种,你可以信步走入一家路边小店,但也可以在素雅而宽敞的环境里,安安静静地品尝雅珠沙茶面带来的每一口浓香与回味!我可能独钟于那一份面,再加一根油条,这也是我吃沙茶面的习惯吧。
小店的客人不少,我们在点餐的时候, 后面坐着俩大学生,看样子是来旅游的。对沙茶面充满了好奇,我也挺好奇,老板热心的讲述沙茶面名字的由来。用筷子挑起面条,和北方自己家的手擀面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与众不同的,是那独特的酱汁。老板说沙茶酱是面的主角,它可不是在唱独角戏,与其他任选的辅料相互配合,才造就了一碗美味的面条。喝上一口汤汁,那感觉难以用词语去形容,“沙沙”的。伴随着当地人的闽南语,再来上一口面,幸福感油润而生。本来香美的面条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面条Q弹爽滑、劲道十足,裹着浓郁的汤汁,入口微甜香辣。沙茶酱香和沙茶辣的无间融合,辣中带香、香中显鲜,配着外焦里嫩的豆腐干,简直是完美。喝完碗里的最后一口汤,回味中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吃完面,走出小店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穿过路口小巷,没有目标的走着,没有目标的看着。年代的殆尽似乎有着更多的故事。而沙茶面的味道,更多的是那一份独特的闽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