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刻意的目的,是在微信读书系统推荐的首页上,偶然刷到的《人间一趟,尽兴而已》一书。
它是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共有68篇。
书中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是写北平美食小吃的,第二辑是写故人旧事,第三到五辑主要写社会百态,各行各业各种现象都有,整体如书中简介所言“展现了一代文人梁实秋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志趣以及对回不去故乡的眷眷之情。”
01
起初我是略带一些好奇点进去看的,扉页里有几副插画配以几句语录,其中引用《菜根谈》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和“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两句让我颇为触动。
再往下是冲着写美食小吃篇目看的,读几页觉得还蛮喜欢,才决定继续读。
从去年8月开始第一天阅读,接着中间去读其他书,对它空窗许久;最后断断续续花了17天,到今年3月,共计9.5个小时读完,有点费时,也有点考验我的耐心,还有点读到后面忘了前面。
名家散文,我常读,比如季羡林,朱自清,汪曾祺,木心,余秋雨等,但读后收获了什么,我很难说得出来,以前也从不会写读书文章。所以,基本读过即忘,只记得读过此书——只记得作者和书名而已。
近年来看了一些读书方法,尤其是去年读的《海绵阅读法》,学不到不少此前从未学过的读书方法,但对于散文类的书,都没有具体实用的阅读方法可参考。
当然,我现在也没有一套自己的散文读法,我只是随性随心看,不喜欢看的就跳读,晦涩难懂的就略读,不求甚解。
我没有遵循自己很欣赏的《海面阅读法》的作者提倡的那样,对该书吃干抹尽,因为我觉得有些书没必要这样。例如《人间一趟,尽兴而已》此书,作者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名家,书中他有很多的引用,生僻字,古文都很多,外文也有,如果要我逐一去研究,没花上大半年的时间都摸不透。
再者作者所处的时代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所描述的东西,有些现在已不使用,甚至已经消失,我若再去考究出来,对自身生活也无太多实际意义,只是多了一层了解罢了。
所以,对此书,我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只读自己能读懂的,不能理解的也不去过多考究。
同时,这也我读所有散文的整体读法。
02
若要问我读散文,这样读散文有什么用,有什么益处,以前的我可能也回答不出所以然。可今天读完梁实秋老先生这《人间一趟,尽兴而已》,我好像茅塞顿开一样,觉得能说上一二。
读散文的益处,其一是修心,让心平静。
在开始读此书之前,我整个状态是非常焦躁的,中间那么多断断续续没读,也是因为我没办法静下来读。但当我一次次又拾起,重新连接上时,越读越使我心平静。
看作者对他们那个年代的世界和身边事娓娓道来,不管当时的环境如何动乱恶劣,都能平静记述,客观评判,或偶尔幽默打趣,既不会像小说故事那样情节轰轰烈烈跌宕起伏,也不会像工具书那般方法论上纲上线,让读者的情绪此起彼伏,激情澎湃。
在这样的散文里,我可以以平视的姿态观看名人大家的处世之道,从不起眼的生活小事里看到乐趣,从不同的时代环境里看到相似的感受,这非常容易让人学会反思、释怀当下所经历的种种。
在读第二辑《雅舍》这一篇的时候,作者写到当时为了躲避战乱,迁居到重庆某座半山腰住所,并以“雅舍”命名。雅舍的居住环境十分寒碜,“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且隔音极差极差,常年与蚊子老鼠同住。
可即便如此,作者依然对它情有独钟,喜爱非常。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20篇,出版再版数百次,名噪于世。
此书中,作者浓墨重彩地赞美雅舍的月夜,原文这样写到:“(雅舍)地势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胶洁,四野无声,微闻大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酒而下,地上阴影斑澜,此时尤为幽绝。”简直如画一般,美不胜收。
另外,雅舍陈设简朴单调,他会经常翻新布置,移动摆放家具以添生活趣味。可见,老先生是很会在生活中发掘美和乐趣的。
实际上,雅舍非作者所有,他只是其中房客之一,却也不妨他将其当成自己家一样。
书中这样写道:“但思‘天地者万物皆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看完这一段,我特别被触动,让我联想到“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
家境优渥出身良好的一代文人梁老先生,在风雨来临之际尚且能接受恶劣生存环境并且怡然自乐,何况我等农村长大又考上大学进了城里享受着太平盛世的人,有什么好抱怨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事实上,一个人过得好与不好,快不快乐,不在于所处环境如何,不在于拥有什么多少,而在于他的内心如何看待。就如同一间雅舍,有人视为嗤之以鼻的蓬荜陋室,老先生则能让它开出花来。
茫茫宇宙,悠悠时空,每个人都只是暂时寄居于世间,功名富贵何其多,车子房子票子能占有几时,人生体验才是目的,尽兴即宜。
如此一想,我原本对一家三口深漂、全职带娃三年的焦躁,顿时释然许多。
03
其二,从书中得到自己的思考。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一书主要表达的是人生如寄,尽兴体验就好。但它给我的思考是另一个角度:人间一趟,自娱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理由主要以下有三点。
一是尽兴的人生体验,一般需要很多硬件。
比如你想要一趟尽兴的旅行,则需要一个较长的假期,一笔资金,合适的天气才能满足你对这个尽兴旅程的期待。
如果是想要尽兴的人生,大概是需要更多的条件,金钱、名利、仕途、爱情、人际关系、自由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而钱难挣,名很虚,仕途险,爱情难求,都想达到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失意,从古到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吟唱爱情悲歌和壮志难酬。
自娱的人生则更随性更自如,它重在个人参与和内心愉悦的体验,也没有那么多人为的约束,可以不需要任何人支持也就不用受任何人的影响,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实现。
例如一人一几一椅一榻,供睡前醒后写读,就能实现一个写作者的自娱,他可以每天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愉快生活与创作。
二是人类的悲欢不相通。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写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至今一直广为流传,深谙人性,深得人心。
你本想跟他人分享喜悦与成果,别人觉得你是在炫耀而妒忌。
你本想向他人倾诉你的愁苦,别人转身就把你的遭遇当谈资一样散播出去。
他人蜜糖,汝之砒霜。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能真正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能成就你的人也是你自己。
人生如饮水,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这与其说是尽兴,不如说是自娱,毕竟人生中所有的黑暗都是靠自己挺过来的,所有成果带来那份的喜悦,能真正甜到的也只有你自己。
三是自娱是对抗不能尽兴的人生,和自己和解的最佳方式。
起初我们都会对这个世界满怀希望和激情,壮志凌云,甚至觉得自己能改变这个世界。
直至人到中年,才幡然觉醒,这个世界自有它的运转规律,不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意志而转动,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于是,我们不再渴望改变任何人,不再想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再内耗,开始慢慢转向自我关怀,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
合不来的圈子,不再强融。受不了的工作,果断辞职。不爱自己的人,决然离开。化解不了的家庭矛盾,选择保持距离。去不到远方,就回归家乡。总之,我们最后都会找到一种自娱的方式,以对抗现实带来的潦倒,和自己和解,让自己尽可能地愉快体验生活,不想辜负此生。
李太白有诗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间一趟,如虫蚁寄居于世,身外之物可轻可重,亦可有可无;抛开外在执念,学会自娱,找到那个最平静的自己,才是每个人的最终课题。
以上便是我读完此书的思考。
此外,在读此书之际,我正陷入一场大困局里,整个人十分焦虑浮躁,读完此书我依然也没找到出口,但至少读完我的心得以平静。而我相信,那个出口一定是在我某个平静的状态下才能找到,我需要这种持续的平静。
综上也就是个人喜欢常读散文,浮躁的时候建议最好去读读散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