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章的起源都是来自于一位集美丽与特别的川妹子组织写作活动而来。
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时间毕业,差不多的成绩,但是在毕业后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行业里,经过几年的时间,他们的差异化就开始展现得格外分明。
这是这个世界的常态,而在面对鲜明的差异化,我们又在追求相似之处。比如物质上的相同,车子、房子、数码产品,甚至连另一半的长相都有人开始求同。说着说着,这就像是在开始从攀比以及虚荣心当中去先从差异到求同再到差异的过程。
但是,有时候,差距却是一直在扩大,你永远都追不上。
细想一下这些差距是怎么形成?难道不是在你工作时间的长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你下班之后的自我管理。在润总的个人篇当中,高效而可怕的勤奋,工作当中除了加班就是加班,不再是996,而是711。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雷军说过:“任何成功,勤奋和努力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一个最低6×12小时的勤奋和努力,为什么你会成功呢?如果你想干5×8小时就成功,别人比你工作时间长50%,聪明程度一样,人家比你一倍努力,这就应了中国的古话:天道酬勤。”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要高薪想要体面,必然要拿另一些东西去交换。就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米兰达说的:“当你的生活岌岌可危时,说明你的工作步入正轨了。当你的个人生活化为乌有时,就说明你要晋升了。”上班时间大家都在办公室忙碌,努力工作。而下班后,有的人回家瘫着或和朋友宵夜,也有的人继续工作和学习。你努力8小时就停止了,而别人努力了12小时还在奋斗,差距由此产生。下班后的时间,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这也是为什么应了那一句为什么比你有钱、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但是也有些人确实很勤奋啊,确实很努力,可是为什么效果就差强人意呢?这还是要说到吴伯凡老师提到的认知升级,熟练的无能。看似很努力,却一直在舒适区当中度过,从来不走出舒适区,去尝试自己不会的技能。我想,这还是需要一个克服心态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讲完了鸡汤,是要给汤匙了。但是今天没有这个玩意,需要大伙去思考去寻找,然后再来探讨,还有落实。继续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