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带实习,我都回云南,一起过火把节,重温儿时的味道和记忆。
第一次带实习,在我的村子,二十多人,住在一户人家的大房子中,请村里办酒席时的厨师给我们做饭,四菜一汤,保证一个荤菜,一个凉菜。
大理的菜偏辣,偏酸,学生多从广东福建来,不能吃辣。第一天天没亮,我去火车站接学生,带大家到大理古城吃米线,辣哭了大广东人民。
心有余悸,大家在房东家都吃得很秀气,每人一小碗饭,菜剩很多。做饭的大妈很急,厨艺得不到大广东人民的肯定:
“是不是你们不喜欢我做的菜?”她多次问我,很沮丧,当厨师二十多年了,没发生这种事。
我得想办法才行。每顿饭,我都起身在各桌检查一下,叮嘱大家多吃点:
“剩菜太多的话,大妈会越做越少,心情也不好,会影响味道”
等大家慢慢进入田野节奏,每天在附近七八个村子暴走两三万步,走家串户,观察访谈。碰上仪式,还跟着人们到处奔走,马不停蹄。
运动量大了,食量也慢慢增加,从一碗到三碗,不知不觉。
菜的种类和式样也逐渐变化:凉拌米线,火烧茄子,凉拌豌豆粉,炸乳扇,水煮洱海鱼,老奶洋芋,洋芋焖饭...
学生还经常在邻村农贸市场小摊前自行喂养:烧饵块,豌豆粉...出门,回来,都绕路经过那。
每天吃饭,我总坐凉拌米线前,边吃边回忆童年。
火烧茄子,去皮,手撕成细条,拌上醋和辣子,在饭碗里蘸点饭一起入口,明明舌头尝到酸味,茄子中和了酸,嘴里竟若有若无地带点甜:
“茄子还能这么吃,我一定要学!”吃货很快去跟大妈问秘诀了。
豌豆粉和乳扇是大理的特产。豌豆粉要用果酸,柠檬最好,酸味游走飘溢,回味无穷。醋味太沉,会压住豌豆粉。
组上有山西同学,说果醋没味道,山西老陈醋才够味,不仅有香味,还可品出绵、甜、鲜等各种味道。
“醋不就酸的,还有香味?”我大西南人民满脸不信。
她很受伤,开学就给我们带了正宗山西老陈醋尝:
“嗯,酸的,很酸!”我一副很会喝的样子。
她要崩溃了,那是爱吃醋的山西人的挚爱!于是,老陈醋的口味,成了她硕士论文的选题:
“一定要让你们明白山西老陈醋的独特之处!”
她是我的第一个硕士生,从此给同门带来浓浓的醋味。
回到大理饭桌。乳扇,油炸和烧烤都可以。乳扇是大理的奶酪,云南十八怪的“牛奶做成粑粑卖”,状如折扇,故名。烤乳扇呈金黄色,酥脆香甜。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生吃新鲜乳扇,”我每次都强调。一条条撕着,慢慢咀嚼。乳扇在嘴里,浓香满口;咽下后,口中丝丝屡屡奶味,绵绵不绝。
洋芋,是云南人民的最爱,随处可见:爆炒洋芋丝,油炸洋芋丝,洋芋饼,洋芋螃蟹,洋芋泥,洋芋闷饭,洋芋条炖鱼,牛肉洋芋汤...
最好吃的还是油炸洋芋条。大理古城,洱海边,到处是小摊,生意很好。
一同带队的余老师第一次来大理,我请他在洱海码头吃了一碗炸洋芋条,隆重推荐:“大理特色,童年记忆。”
确是童年记忆:海边,沙滩,烤洋芋,灯笼辣... 虽然沙滩已不见了,变成各种码头,被环海西路环绕。
田野中我去了一趟北京,恰好院领导来看望我们田野组。余老师带他们到码头吃炸洋芋条:
“大理特色,当地土著请我吃过 ...”
一不小心,我搞得自己身上浓浓的土著味四处弥漫。
慢慢地,所有同学都吃到炸洋芋了,都喜欢。
谁想大妈知道后,很嫌弃:
“那种摊子上的有什么好吃的,靠各种酱调味。我给你们做!”
她做了一大盆,洋芋削得很细,一条条静静地躺在盆里,微泛金黄,刚从油锅出来,热气蒸腾。
大伙一窝蜂围上来,沸腾得炸开了锅:“好好看的炸洋芋,一定很好吃!”
我抓好牙签,正要开吃,电话响了,好像是很重要的人打的,在洋芋旁边听不清,也不想听,只好下楼去接,走前吼了一声:
“要留好我的!”
心急火燎接完电话,冲上楼来。还好,学生听见了我的吼声,主动端着盆迎上来:
“老师,给你留的!”
我开心地接过,看一眼,笑容凝住—— 里面剩一两根被牙签戳碎的洋芋条!
他们爆笑开了。
捧着空盆,我满怀忧伤,拍个照留恋,幻想是自己吃光了那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