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上卷》。作为一个知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始终坚持以一年出一本书的频率写作,除了写作之外,他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也着实影响了一大批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短短的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激荡三十年》按照年代的划分方式,详细的梳理了在过去的这三十年间,每一个年份里中国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在这宏观的环境下,所发生的一些具体的细微的变化。读完整本书,你会清晰的了解,当今那些商场的著名的公司,比如:万科,联想,海尔,哇哈哈,华为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作为一本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类书籍,书中的部分章节读起来有些枯燥,但当你把整本书只字不差的读完之后,才发现之前那些散落在各个章节的知识,就像一条被串起来的珍珠一样,突然间就做到了融汇贯通。读完整本书,有几点感受,整理出来跟大家分享。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三年前,其次是现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大量的关于成功的励志故事铺面而来,我们读过了太多年纪轻轻就取得卓越成就的故事,再反过来对比自己的现状,终会莫名奇妙的产生一种对未来的无力感。常常会觉得,这辈子有可能就这样了,一方面我们渴求成功,然而面对残酷而不堪的现状我们又常常觉得无能为力,放佛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无形当中帮助我重新收获了许多关于生活与未来的希望,那些在我们现在看来相当成功的企业,当初创办这些企业的那些创始人绝大多数都没我们现在年轻。举几个例子,宗庆后47岁创办哇哈哈,任正非在43岁,身患糖尿病,心脏不好的情况下,创办了华为,柳传志在他40岁的时候创办了联想。反观自己的现状,自己还不到三十岁,依然拥有者无数的可能性。更何况,现在人类的平均寿命很有可能会比以往长很多呢。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建立长远的时间观。所谓时间观指的是人们平常做决定或者为生活做规划的时候会考虑到多久以后的事情。如果考虑眼前或者当下的问题,这样的时间观就比较短,如果考虑问题决策比较长远,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这样的时间观就比较长。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爱德华·班费尔德,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The Unheavenly City(凡间的城市)》。在读完激荡三十年上卷之后,对比分析书中所提到的企业,会发现往往那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它们的创始人都具有相对长远的时间观。比如,任正非,始终保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做研发,重视核心技术的积累,着眼于未来,才一手缔造了今天辉煌无比的华为。
为什么那些拥有长远时间观的人往往比较成功呢?主要原因有两点。
时间观比较段的人,没办法考虑长远的事情
时间观长的人,他们往往更有耐心,对未来抱有更充裕的信心
关于阅读,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一个我很认同的观点: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生活。于是在每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总是要不断的去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书中的哪些道理或知识能够运用在我的生活中呢?
把这些道理运用在我的生活中,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在知道了时间观以及相应的特点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的把这一原理运动到我们的生活中。举几个例子:
比如在理财的时候选择长线投资的策略而不是炒短线,在一个较长的投资周期里做指数基金的定期定投
像花钱一样花时间。珍惜自己的每一天,把有效的时间投入到打磨那些具备更长期优势的能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