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一场设身处地的心灵、思想的对话。为了更深地领会,读者需要注意阅读方式。对于好的文章,设身处地地用适当强弱的语气、合适急缓的诵读速度,读出文章中的感情,方为上。
2.对于古书,特别是距今较远的经典,如中国的古典国学,讨论的不是该不该读而应该是该如何读。原则上是分门别类、溯本求源、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用批判的方法考究古书的思想、学术与时代、社会的关联。研究它因何发生,因何衰落。它对其时的社会有何反映,起过什么作用?其流传至今,对今天的社会、个人生活又有何指导作用。
3.一篇文章,因其自身的客观存在,就具有了一定风格。而文章的风格又与文章的取材范围、作者的品性、语言习惯和写作习惯有关。对文章的鉴赏则是读者依据自己已有的基础预备知识,从“见”“视”“观”三方面把自己融入文章去体会文章的“知”“情”“意”。
4.写作是一个“习作”到“创作”的过程。依据文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组织、修辞方式。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提炼加工从而高于生活。写作的题材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触发”与“感悟”,进而作者以此来把自己的“知”“情”“意”(迅速、)准确、匀整、合式地组织、表达出来,供作者自己和他人鉴赏。
作者是文章的第一读者和鉴赏者。文章须得①文法上准确,用词恰当;②思想意义连贯,前后相互照应,无欠缺也不累赘;③思想内容新鲜,正确、丰富,情感表达具体、贴切。
5.阅读、写作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以写作的态度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用阅读的方式写作(体会读者的思维)。阅读与写作是知识、思想传递过程的一个整体,通过阅读归纳,通过写作演绎。作者和读者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互动过程和一个恰当的互动态度,知识、思想将得不到流传。
6.对于阅读、写作的要求、方法不仅限于文学作品,对于科学、艺术、社会均可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