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时空对话]
本章争议比较大,先了解一下主要的争议,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章内容。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在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而且谋划的都是阴险狡诈之术。
因为本章有“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数句,从文字的表面意思上去看,很容易得出“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而且谋划的都是阴险狡诈之术”的结论。
从中国的历史实践看,自古及后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群众实行“愚民政策”,与老子“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不能说毫无干系,但并不能得出直接的结论。
2、还有的学者说:“他是愿人与我同愚,泯除世上一切阶级,做到物我兼我的大平等,这样自可减少人间的许多龃龆纷争。”
3、也有学者认为,老子的愚民思想,后来被法家所吸取,成为越来越荒谬的愚民政策;而且一脉相承下来,要对形成以阿Q精神和不怒、不争为特点的国民性负责。
在这里我仅仅谈谈我的观点,并依据我的认识来理解本章内容。
首先我认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从字面看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不能让老百姓聪明,要把老百姓变得愚蠢。老百姓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老百姓太聪明。正是容易望文生义,才引发了许多的争议。
我认为,后面老子又说了:“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前面说老百姓聪明了难治理,后面又说统治者太聪明,用聪明的手段治理国家是“国之贼”,统治者不以聪明治国是“国之福”。
完全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完全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或者老百姓的立场上,也没有各打五十大板。
这里仅仅是文字修辞手法的强调,老子认为依据“道”的返朴归真的要求,希望统治者和老百姓都要追求“质朴”的状态,就像大智若愚一样,做到质朴、淳厚,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实憨厚,就好像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一样看似“傻”、“憨”、“愚”。
如果天下的所有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都质朴、憨厚得像“愚蠢”一样,大家就不可能攻心斗智,竞相伪饰,相互欺诈,彼此贼害,就不可能发动战争了,民风、政风都会自然变得清明,社会就会自然趋于安宁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老子期望统治者导民以‘愚’,即教化老百姓都要返朴归真,扬弃世俗价值的纠纷,不要被智巧、争夺搞得心迷神乱,都变得老实憨厚才好。
同时老子也希望统治者,也要加强自身修养,也要返朴归真,在治国理政的时候做到“无为而治”。
当统治者、老百姓都达到了返朴归真的极致状态,因此表面看着就似乎都处于“混沌未开的”“愚”的状态了,再加上统治者的顺应自然之“道”的“无为而治”,整个社会就自然会达到极致的“大顺”的“玄德”状态了。
这可能就是老子的理想主义的美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