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生龙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自序里写到,在微信中看到一篇文章,说有教师响应号召积极读书,尤其还读了几本教育理论书籍,但他感到困惑的是,教学中却用不上,无论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是课堂教学水平,都没有预期的收获。他分析原因归纳为三点:一是读书态度上有问题。把读书当成上级任务,没有兴趣,没有动力。二是读书方法有问题。读书一知半解,没有把我一本书的精髓和要旨。三是学以致用的问题。理论与现实不能很好结合运用。
常老师认为有道理。但没有说到关键处。他认为读书通常有两种目的。
一是遇到了困难,需要通过读书来寻找破解问题的良方。这种情况,就应该寻找与自己的难题相关的书,而不是泛泛的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教育理论著作是对大量经验的总结,具有抽象性,更注重自身逻辑体系和哲学观念的构建。没有一定的阅读量,理解不够深刻,自然就难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了。二是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素养。有这种想法的教师,阅读的面儿就不能太窄,就算你想提升专业素养,也绝不是仅仅通过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就能实现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们,因为这个整体太庞大和繁杂,不便于学习和研究,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的加以探索,读书的面越广,就越能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越能理解世界原本的面貌和结构,阅读才是提升素养的根本途径。
给我的启发:读书要驳杂,要善于发现万物之间的联系。
常老师每周读一本书并写出读后感,已经整整15年了,在开始的几年中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遇到一本喜欢的书就拿起来读,没有什么章法。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的摸索出方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长。坚持不懈的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坚持阅读,常老师先后出版了五本专著,还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与阅读写作相关的文章,除了文字上的收获。在其他方面也收获颇多。
首先是专业上的收获。阅读极大的拓展了他的知识面和视野,构建起了丰富多元的知识联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其次是精神上的收获。阅读和写作可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厚实自己的精神底色。
最后是习惯上的收获。人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做事情比较有条理,具有明显的节奏,就能张弛有度,让自己处在一种较为实意的状态。
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不要太功利,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给自己定太明确的目标,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