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的关系,全国的学校推迟开学,进行网络授课,不少企业也推迟复工,采用在家远程办公的方式。
这样突然的方式转变让大家都很不适应。网上热议小学生原本欢天喜地,以为推迟开学就意味着假期延长,却未曾想老师们都开始在网络上开课,甚至开学典礼都可以在线举行,这让学生们苦不堪言,也让家长的生活节奏受到影响。
于是,小学生们纷纷开始神操作,拿网络授课软件当出气筒,打一星差评进行吐槽,并称“一星好评,另外四星再按四次分期还”,让人哭笑不得。
很显然,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成为了现在小孩童年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而且还将继续塑造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真的足够吗?
01 疫情期间的挑战和机遇
这次春节期间的疫情,使得往年同期火爆的餐饮、旅游等行业,在今年彻底遇冷。
在一篇报道《疫情之下,第一个彻底归零的行业》中,讲到杭州某创业者在2019年花2000万巨资打造了一个高端民宿项目,却因为8月的台风造成店里积水,书籍、家具、电器、供电设备都损毁严重,重新整修又花了上百万,终于在春节前恢复到营业状态。
但又很不巧的是,疫情爆发的消息开始传来,客户取消预订的通知也接踵而至。在万般无奈之下,该创业者只好解散20多名员工,留下自己在店里值班,度过了这个难忘的新年。
而对于很多更草根的个体来说,店铺的租金、出租车的份子钱、菜园里运不出去的蔬菜,都可能是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却也因此而受益。
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一批配送日常必需品的企业业绩增长亮眼,一些医药医疗行业也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吹捧,一些游戏公司也因此受益颇丰。
当然,这些受益的公司,都是因为本身有自己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积累,在人们的需求集中爆发的时候,受到了认可。否则,即便是遇到了时代的“好运”,好处依然是轮不到自己头上来的。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普通人和企业的头上,就变成了一座大山。有准备的人和组织,要么能做到被山埋住,却依然有能力和毅力挖出一条通道来,要么能借势爬上山头,变得更好。
02 互联网的真相
和19世纪的电报、电力的发明一样,互联网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变革因素之一。
我们一般会认为,互联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可以连接地球上的每一个人,而随之而来的物联网时代,我们甚至憧憬万物互联的终极目标。
但我们对于互联网的了解真的足够准确吗?比利时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布拉班迪尔在《极简算法史:从数学到机器的故事》中提到了互联网的很多真相:
互联网并非全球性的。互联网世界说英语,互联网是用英语编写的,互联网的控制权在美国。因为历史的原因,虽然互联网号称全球互联,但是对于互联网运营管理的掌控权和话语权,在全球范围内是极不对等的。目前来看,美国对于互联网依然占有相对的主导权。
互联网并非环保。互联网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贵金属。每个数据中心需要的电力相当于一座拥有数万居民的城市。互联网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物,这些废物大多堆积在非洲或印度的垃圾填埋场里。
互联网并非中立。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它们后台算法的真实计划,是尽量让用户延长连接时间,鼓励大家娱乐消遣,创造依赖感,甚至是成瘾。今日头条的千人千面,就是很好的例子。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长此以往,自己的认知可能会有越来越局限的风险。
互联网并非掌握真相。绝大多数有用信息都没有受到控制,我们反而饱受谣言之苦。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也是为什么《牛津英语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后真相的意思是说,真相在互联网上被翻转来翻转去之后,大家干脆就不再关心真相,更多的只是看热闹。
互联网积累的信息正在变得无用。我们每天都可以发布无数的新动态和新消息,而互联网公司也竭尽所能地推送给我们五花八门的新消息。但很多积累下来的信息真的对我们有用吗?反正现在很少会有人再去关注校内网和QQ空间里的信息了。
互联网是脆弱的。数千万代码不可能一直100%可靠,bug总会发生。网络巨大的复杂性使它容易受到各种故障和事故的影响,同时也容易遭受恶意的攻击。如果哪天支付宝和微信的服务器不小心宕机,我们的日常生活必然都会受到一些影响。
互联网并非免费。网络的使用虽然变得越来越便宜,我们也能每天使用各种搜索服务,获得免费的海量资讯。但同时我们也贡献了自己的个人数据,而这些数据实际上是有价值的。它们原本是属于我们的,而不属于利用这些信息的人。这也让我们思考,到底谁才是慷慨的捐助者。
互联网是我们的工具,而我们也是互联网的工具。并且,我们还是他的实验室。互联网公司在发布新产品,或产品更新之前,都会进行各种不同规模的测试,来了解我们对某些信息或功能的反应。
总之,互联网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改变却是空前的,而它自身也依然在快速发展中。它将进一步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当下又应该如何面对呢?
03 互联网时代的社交
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社交的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告诫,要当心技术会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
有人说,因为现在网络游戏太吸引人,很多男生都不追女生了,就算是有喜欢的女生,表白也是通过微信消息。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确实让不少人变得越来越宅,也越来越少社交,越来越不擅长面对面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很多人通过互联网找到满意的工作,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在《信息简史》中,提到了《科学美国人》杂志在1880年的一则报道:“很快,四下分散的文明社会的成员将通过即时的电话通信紧密地联系起来,正如人体的不同器官被神经系统所紧密结合一样”。
14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这样宣称,只需要把这段话里的“电话”改成“互联网”。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和亲人朋友真的就联系得更紧密了吗?恐怕很难下定论。
总结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颠覆了很多行业。互联网已经不只是一种工具,它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借着移动终端,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会因此而手足无措,随之而来的是不安和焦虑。就像《黑客帝国》中描述的场景一样,我们都连接上了互联网这个母体,只是现实不像电影,我们的虚拟世界并不十分美好。
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互联网能带领我们进入终极的美好世界,那也将会是我们的灭亡之时。
对每个人来说,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心怀敬畏的“小学生”,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当时代的尘埃落在我们身上的时候,能够不慌不忙,借着这些尘埃,让自己够得更高一些。
对每个人来说,无论社会怎样变化,我们依然要坚守内心那些古老的美好品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温暖身边的人,更需要借着技术的力量,将温暖传播和放大。
对每个人来说,无论互联网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只要我们持续磨练技艺、冷静面对,在互联网接连不断越来越大的浪潮中,我们的网上冲浪(Surf the Internet)反而可以更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