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电影都要提前告诉同行的人:看电影的时候不要和我讲话哦,我可能不会理你。
我觉得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件艺术品,大到整个主题,小到字幕,都需要静静去感受,所以我看电影就全神贯注,不会去买什么爆米花,更不会和旁边的人讨论。
上一次看《港囧》也想写点什么来着,结果一忙就搁下来了。于是当时的深切感受也就慢慢淡漠了,再写就没意思了。
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M失恋了,我说那就看喜剧乐呵乐呵吧。另外,我对于那些没有明星效应,不靠砸钱宣传,却处处足见用心的小众电影总是有特别的好感。看这种电影,就像是在帮助成全和自己一样默默无闻却一直苦苦追寻着目标的人实现着梦想。《夏洛特烦恼》是这样,《大圣归来》也是这样。
有些扯远了,回到这部电影。
现在的电影,不以票房论定,真正意义上叫好又叫座的基本形式无非两点,要么是高投入、技术型的视觉盛宴,要么是讲情怀、贴人心的心灵鸡汤。
《夏洛特烦恼》显然是后者。除了个别眼熟的老演员看着特亲切,在名气和宣传方面毫无亮点可言。并且可以说个别的演员演技是拙劣的。但是个人却非常喜欢整个电影的氛围以及各种颇用心的拍摄手法。比如厚重的年代感,马冬梅和夏洛站在天台的情景。
一九九七,我四岁,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但是那个时代老旧却质朴的印象是整个九零年代所共通的。当许巍的《曾经的你》,周杰伦的《双截棍》和朴树的《那些花儿》响起时,就算明知是一种做作的氛围渲染,却依然心甘情愿地觉得感慨万千,热血沸腾。
虽然电影的大主题和《港囧》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发现平凡人的幸福,教育观众珍惜眼前人。但是总觉得结局似乎并不完美。结局是夏洛终于明白马冬梅的好,懂得她的珍贵,无时无刻粘着她,虽然是欢喜结局,但是总觉得夏洛真正要改变的不单单是对于自己老婆的态度,更应该努力奋斗,继续坚持梦想,不再做一个生活里的loser,毕竟最好的生活和最好的爱情并非一味甜蜜,而是为了彼此能无怨无悔变得更好。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只能如星星般仰望着的女神秋雅,每个人都遇到过一个蛮不讲理却是为你好的王老师,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总是因为蠢笨被嘲笑却依然乐观的大春,但不是每个像夏洛这样的loser身边都会有一个死心塌地的马冬梅。
这大概也就是这部电影之所以贴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之处。
开场就注意到电影英文名是Mr.loser,其实觉得翻译得并不好,夏洛是幸运的,因为他有马冬梅,而绝大部分情况是,loser都是一个人在漫长的道路上孤独地行走。哪怕就算真的有人像马冬梅爱夏洛一样爱你,也无法改变你是loser的事实,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结局并不妥当的原因。
我们更多的是孤军一人,面对天灾,面对人祸,面对现实。没有人在你生病时像马冬梅一样守在床前给你唱歌,没有人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像马冬梅一样献出最重要的东西挺身而出,没有人在你颓废迷茫的时候像马冬梅一样艰辛地挣钱供给你生活。
所以不要像夏洛一样颓废。
不是每个loser身边都有一个马冬梅,你要成为自己的马冬梅,给自己爱,给自己信仰,给自己坚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