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对“天才”的定义如下:
天才,是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包括卓越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
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天才属于三才(天才、地才、人才)之一。《易经》里讲: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天才,是天生之才吗?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天才乃是上帝选择的结果。如果被上帝选中,那么恭喜你,自你诞生之日开始,上帝将无时无刻地眷顾着你,你不必付出太多的努力,便可达到常人必须长久得付出才能获得的能力、本领。你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怪才,甚至是通才型的奇葩异类。你还会成为普罗万众所一致拥护和追捧的对象。
当然,对于那些“一万小时理论”的拥护者们来说,天才并非生而优秀。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在各个领域里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天才、专家,在名利光鲜的背后,其实付出了大量的投入和辛苦。刚刚退役的NBA巨星科比的“凌晨四点钟的洛杉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通过对社会上很多成功人士或天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并在他的《异类》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他看来,要想成为与众不同之人(outlier),不仅与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有关,还与外部环境和个人机遇息息相关,甚至在他看来,后者对于成功的作用更加关键。
关于个人努力这一因素,美国作家丹尼尔那本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说过:
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要经过长达10000小时的刻意和精深的训练。没有人能够仅仅花费3000小时或者5000小时就成为专家。
《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在书中也提到: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0000小时的付出是需要“刻意和精深”的训练,而不仅仅是常规性的联系,需要设定清晰的目标,并为自己设定层层递进的难度,也就是说不能一直拘泥在自己的舒适区,需要不断的试错,方能精进。
大画家达芬奇当年就是从日复一日的练习画一只鸡蛋开始的,为了打好基本功,仅仅是一枚鸡蛋,他经常尝试变换不同的角度、光线去训练,从而从最简单最枯燥的训练中,经历了数年的刻意练习,终于达到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终于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股神巴菲特7岁就开始学习投资知识,11岁开始交易股票,后又拜师格雷厄姆研习价值投资,直到后来掌管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投资生涯中,财富获得前所未有的增值,成为当今价值投资者拥趸们的“伟大导师”。巴菲特说,他每天都花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阅读各类企业财报,每天可能会花5-6个小时,不仅包括财报,还有各类财经杂志、美国证监会文件等等。
C罗当年在里斯本竞技踢球时,他的教练说C罗的意志力令人惊叹,他非常非常努力,每天都要在常规的训练之后,自己还要加练很久。除了吃饭和睡觉,C罗几乎每个小时都在练习,练习力量、速度和脚下技术。C罗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法门是也坦承: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努力,我认为必须具有专业精神,天天都要努力训练,只有天赋却不努力是不行的。我如今的成绩,是通过努力训练才达到的。
在《异类》这本书中,格拉德威尔花了较大的笔墨在外部环境和个人机遇上面。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案例,比如说:
在加拿大曲棍球比赛中,那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大部分都出生在1月、2月和3月。在安大略曲棍球联赛中,1月份出生的球员几乎是12月份出生球员人数的5.5倍。
当年美国互联网和新兴科技行业的那些领军人物往往都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比如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都是出生在1955年。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人在数学领域的学习能力无可匹敌。中国自1985年参加国际奥数比赛以来,总计有17次获得第一的高分,而中国代表队获得金牌数有11次之多。在美国,那些数学天才也往往是中国人或者华裔居多。
对于这些耐人寻味的案例,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外部环境(如社会规则)、个人机遇和传统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
外部环境(社会规则):
在加拿大,曲棍球联赛法定的注册时间是1月1日,所以一个1月2日已满10岁的男孩,就可以有资格参加联赛。而同一年12月份之前还未满10岁的男孩就只能被晾在球场一边当看客了。当这些符合条件的孩子,一旦获得参加职业联赛的资格,就意味着他将获得更多的比赛机会,获得教练更多的手把手的指导与调教,获得更多的专业领域学习的机会。在累积效应(accumulative advantage)的作用下,即便起初只有一点点的区别,经过长年的累积效应之后,那些早年获得参赛资格的孩子将会变得更加优秀,他们继而会被贴上杰出者的标签,而那些早年未获得机会的孩子,往往最终沦落成平凡之流。
这正是“马太效应”的结果,强则更强,弱则更弱。所以说,社会制定的某个规则,可能阻碍了一些人本来可能获得的成就。由于规则的制约,导致有些人成了天才,令人心存敬畏;有些人则成了失败者,被人不屑一顾。
个人机遇:
美国当年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之所以都集中在50年代出生,关键在于这些人生逢其时,他们恰好成长在美国信息革命的初始阶段。那个时代,计算机编程技术刚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生的早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还远远无法帮助社会取得高速的发展,若生的晚一些,就将彻底错过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
更进一步地,中国目前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界巨头的创始人多数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马化腾出生于1971年、陈天桥出生于1973年、丁磊出生于1971年、雷军出生于1969年、李彦宏出生1968年。个人的天赋和后期的努力固然重要,然而这些如今的领袖当年正好处于中国互联网滚滚洪流之中,机遇赐予的红利,让这些人稳稳接住,生根发芽,成长为如今的参天巨树。
传统文化:
中国盛产数学天才,这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结构的差异所致,比如如下的数字:4、8、5、3、9、7、6。若让一个中国人用20秒时间去背诵,准确率可以达到100%,然而对于母语是英语的美国人花同等时间去背诵,准确率却只有50%不到。这是因为两种语言下,对于数字的发音所耗费的时间是所区别的,比如中国人读3就是“san”,而美国人读3则是“three”,似乎英文的发音时间要比中文发音更长,由此造成了记忆上的时间差距。长此以往,欧美人由于数字的复杂性产生更多困惑,学习效率也不如中国人,在“累积效应”的影响下,中国人在数学领域变得更加突出和优秀。
另一方面,作者提到,中国人刻苦耐劳的群体精神和在数理上的普遍优势,竟与中国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和水稻种植的历史有更大的关系。例如法国农民到了冬天要去冬眠,非洲地区的农民靠捡拾果子谋生,而在中国南方,农民是不会在冬天休息的,需要时刻为全家的生计考虑,在耕种时节,早出晚归,由于缺少机械化工具,他们需要付出几十倍的时间用于打理稻田,每年农民花在稻田的时间要长达3000小时。不仅如此,耕种还会涉及到大量复杂的计算、预测和灌溉、除草、收割和播种技术。
这种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久而久之,造就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进取的精神,并逐渐培养出了较好的数学认知与分析的能力。
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天才,是天生之才吗?
关于外部环境、社会制度、个人机遇和传统文化对成功的影响,仿佛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你决定不了自己出生的月份,改变不了现存的社会规章制度,决定不了你皮肤和眼睛的颜色。所以面对既定的客观环境,我们无可奈何,只能任凭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天才的养成,除了外在因素之外,个人的努力也格外重要,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有明确目标的精深的训练才有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坚持了10000小时不见得一定能够让你成为专家,但没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的磨练,肯定是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的。所以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万不可夜郎自大,漫无目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接受不可改变的,在自己能够改变的地方下足功夫,做一个时刻有准备的人,在机遇突然来临的时候,才有可能利用自己努力获得的技能、知识、经验,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从而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巴菲特说,闪电打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雷军说,猪想飞起来,需要站在台风口。
闪电是机遇,风口也是机遇。然而若不想被闪电劈死,不想坠地而死,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