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撇开颇具感染力的第0章引言部分不看,我们直接进入第一章。由于这本书的信息量比较大,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我应该多分几份来写。
运营是什么
分类
通常来说,运营主要的职能分成四类:
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围绕着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来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用户运营
用户运营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围绕用户的新潮、留存、活跃、传播以及用户之间的价值供给关系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用户有关的数据,如用户数、活跃用户数、达人数、用户停留时间等。
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的核心就是围绕着一个或一系列活动的策划、资源确认、宣传推广、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做好全流程的项目推进、进度管理和执行落地。
产品运营
产品运营的核心就是通过各种运营手段去拉升某个产品的特定数据,比如装机量、注册量、用户访问深度、用户访问频次、用户关系对数量等。
其他还有一些较为特别和精细化的运营工作,比如新媒体运营、APP商店推广运营、SEO/SEM运营、流量运营、电商运营、编辑等等……
职能
互联网时代,产品的构成价值发生了变化,用户参与价值成为了互联网产品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用户参与价值的过程中,就诞生了“运营”这个工作。
运营工作
拉新、促活、转化是运营的具体工作职能。引用书中的句子来说:
所谓运营,其实就是为了帮助产品与用户之间更好地建立起来关系,我们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预手段。所以,“运营”这个概念,应当是大于“营销、策划、文案、编辑、传播、用户管理……”这些概念的加总的,因为这些都是一种具体的运营手段而已。**而我们实际意义上的运营工作,应该更侧重于使用其中哪种运营手段,事实上是取决于你的业务类型,以及你的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类型。
而我的总结就是,运营实际上就是根据产品和平台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种手段完成拉新、促活、转化这些目的,重要的不是在做什么,而是做什么能够实现目的,认清方向,脚踏实地,才是最好的选择。
工作流程
- 制定策略
在这个阶段要弄清楚产品的形态、所处阶段、实际数据来盘一盘现有的条件,来制定策略。 - 分解目标,规划工作
根据大致定下的策略,对运营目标进行拆分,争取、盘算相关资源,然后定下工作计划。 - 执行落地,达成目标
根据定下的计划和用的具体手段来达成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知识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 监测数据,调整方向
在计划执行落地后,无论成果如何,我们都需要学会收集数据。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出这轮运营工作的成效,再根据数据和用户反馈去寻找问潜在问题、潜在产品方向和用户需求等等,进行总结后再进入下一轮的新工作,制定下一轮运营的策略。
运营与市场
在互联网公司中,运营和市场可能是会存在最多误解的部门了。两者都经常会被当做无所不能的“打杂型”岗位,其实二者确实很难界定,书中给到的定义和分析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完备,所以我决定还是加入一些个人的看法来进行总结和区分。
市场
市场的工作其实是更大一些,最高一层应该是从品牌角度出发,品牌定位、塑造和传播,同时去建设、维护渠道,同时通过对品牌的市场化运作为用户提供无形价值,比如:
xx牌的果汁一直口碑很好很新鲜,对应的就是品牌简化决策的价值;
xx牌的饮料是高级写字楼里加班时最常见的产品,对应的就是提供消费线索的价值;
xx牌杯子追去极简主义和新健康理念,手感好,可以把水保持在标准温度,对应的就是提供体验价值……
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对于实际的用户转化,应该是处于一个更高、更大的宏观角度,而最细致的拉新、转化、引导这应该是运营的工作。
运营
运营的工作应该是链接好用户和产品,根据目前的品牌定位和策略,制定具体的手段来达成目的,与市场一样具备很强的落地性,但着眼点应该是更短期、有效,同时也是更高频迭代的手段和工作。
产品与运营
产品生孩子,运营养孩子
产品
在讨论运营与产品的关系时,首先要对产品价值做个划分,既黄有璨老师所说的长期价值与短期价值。在我看来,产品的长期价值就是产品眼中的痛点,或者说是“改变世界”,比如马云的“让世上没有难做的生意”,张小龙的“微信,一种生活方式”,新浪微博的“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等等。但这样的长期价值往往只是个美好的愿景,虽然是需要非常明确且正确地界定清楚,但从产品落地到用户真切感知到长期价值,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运营
而运营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与操作,提升用户的短期价值,让用户在一个个短期体验中走向产品所期望的长期价值。同时,产品也要根据运营的不断尝试与反馈对产品的长期价值进行补充和修正,双方共同努力,最终呈现出一个优秀的产品。
运营的思维
运营需要具备的意识
在书中,黄有璨老师提到了两个意识,其实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两种意识也可以称之为“准则”,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都是通行的。
目标导向意识
所谓目标导向意识,在书中所说的篇幅并不多,甚至有点鸡汤的味道。和所有鸡汤一样,说起来容易,践行起来却很难。这种意识指的就是,具有使命感和目标性地工作,不要得过且过,不要应付,要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如果要实践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效率意识。
效率意识
效率同样是个知易行难的词汇,用“投入产出比”来描述运营人的效率意识可能更为贴切。在工作中多问多研究,从各个维度思考如何提高投入产出比,做出来的事情自然也就更具效率了。
其实初级选手和中高级选手们的一个显著差别,往往就是初级选手只会被动做事情,或是在方向不明的情况下纯靠拍脑袋去行动,但中高级选手们,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才会开始投入执行。
精益运营与“局”
在有了大的意识或者说准则之后,运营人需要具有的就是实际做事的思维了。精益运营和做局破局的思维能力,其实是塑造一个运营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抽丝剥茧,找到关键因素
运营人面对的工作往往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更多的时候像一道主观题,虽然很清楚最后要给到一个能够有效得分的答案,但中间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和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具备精益思维的运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丝剥茧,寻找最关键的因素。在面对工作时,可以先把工作拆解成若干个问题,再从中找出最关键的那一个进行优先解决,剩下的一切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书中的例子非常典型,黄有璨老师的课程网站想上线一个系列课程,但时间紧张,这个想法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老师的选择、课程的时间、合作的模式、是否能有足够的用户报名等等……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其实就是,用户是否买账。所以团队就做了一个预报名方案,在反馈情况很好的情况该,迅速定下了时间场地合作模式等等细节,顺利解决了问题。
最低成本,搭建MVP产品
互联网运营中的大多数不确定因素,其实都是源于用户的不确定性。你拍脑袋觉得绝妙的想法和创意,用户可能对其完全不感冒。这就需要用“最低成本搭建真实场景”的方法来进行验证,提高确定性。
这里的例子是dropbox,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dropbox创始人在创业之初根本没有任何实际开发,只是先以这样的想法0成本制作了一段产品的演示视频发到了YouTube上,结果视频引发了很大轰动,累计有几百万人表示强烈的使用意愿,这时他才开始招聘研发团队,而此时他已经拥有了近百万的准用户。
做局与破局
某种意义上,做局与破局的模式与上述的精益运营时有共通之处的,都是要找到关键因素并加以解决,所谓做局与破局,其实就是把这种能力在实际的项目中更好地使用起来。
例如书中提到的,做一场高端招聘活动的案例,团队需要找来几位互联网圈大佬参与,所以就以“价值”为关键点,做了这么一个局:
- 首先以自身人脉拉来一批比较优质的互联网圈从业者;
- 包装第一批参与者的个人信息,做成一个比较有逼格和吸引力的list;
- 给几位大佬同时发活动邀请,给出包装好的参与者list和预计即将参与的其他大佬(其实就是另外邀请的几位)
互联网圈大佬所需要的就是身份地位的价值对等和自身和公司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在对活动和参与者做了包装后,有效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运营人的三个底层方法
运营的思维当然还需要更贴近运营人自身,所谓“底层方法”在我看来其实可以算作是运营人价值观的一部分了,如果能以这三种方法去认知,想必对运营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新鲜事物拥有高度敏感性
通常来说,运营面对的主要是用户,往往是大量的用户,所以了解大众关心的热点就尤为重要。对新鲜事物拥有高度敏感性,能够快速认知和学习热点事物,并借此为自己的运营工作赋能,这是运营人需要常备的一项能力。
让自己拥有对用户的洞察
所谓“对用户的洞察”,本质上就是足够了解用户,最好的就是成为标准、典型的用户。很多时候运营的工作是需要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考量的,理性上有数据、逻辑作为辅助,而感性上则是需要有足够贴近用户的心理与情感,如果能够让自己与大多数用户一样,即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想来也是易于被用户接受和喜爱的。
学会更具大动力和说服力的表达
这里的表达其实与内容运营能力相关度更高,这里只总结两点:
- 如果想要引起注意,就要将观点和信息进行包装,让观点更加独特和惊异;
- 如果想要说服对方,就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与细节的刻画来说服对方,包括数据、证言、背书等等。
四个关键性的运营思维
运营的思维方式也是运营的工作方法论,虽然比较抽象,但这也是互联网运营岗位必须的一些逻辑。
流程化思维
一个好的运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先回归流程。对整个流程进行梳理后,从每个环节中寻找答案。所以,对于具备流程化思维的运营来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应当是这样的:
- 界定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和结果;
- 梳理清楚,这个问题从起始到结束的全流程是怎样的,会经历哪些主要的环节;
- 在每一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去给用户创造一些不同的体验,以有助于我们最终达到期望实现的结果。
精细化思维
所谓精细化运营,其实就是把看上去繁琐的运营工作整合、管理并做到极致,量变引起质变,往往能带来非常惊喜的效果。
杠杆化思维
一个优秀的运营,做工作时是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感的,你总是需要先做好做足一件事,并以此为杠杆点,撬动更多的事情和成果发生。
所以,一个优秀的运营,在做工作时一定会思考:“围绕我想要达成的结果,当前可能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我的杠杆点?”
生态化思维
与之前的做局思维相类似,运营的生态也就是为自己的服务的所有对象搭建一个和谐、有序、有价值的环境。**而能否成功搭建起来生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要能够梳理清楚一个生态间的各种价值关系,或者说,脑子里要先有一些生态的概念和模型。
运营的技能与方法
这一章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因为是实际的方法与技能,所以作者搭配了大量的案例进行讲解,我对这些案例只能一带而过了,有兴趣的小伙伴最好还是阅读原书。
掌控运营指标
实际做运营工作的人,日常面对的肯定是各项指标考核,在讲具体工作方法时,首先自然是要教会大家如何完成指标。
指标的拆解与落地
面对运营工作中“把粉丝量提升XX%”这样的指标,其实很多人会有无从下手的干焗,所以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拆解。面对一个需要完成的指标,我们可以拆分成若干个小细节和任务,看看每个任务能为指标的完成提供多少助力,以指标为导向规划接下来的工作。
在拆分完成后,就要学会如何落地工作了。具体的落地其实就是对拆分后的任务做进一步的细化。例如,需要在某个渠道完成拉新xx人的任务,那就去针对性地在这个渠道做活动、做内容,把指标拆解成小任务,再把小任务变成可执行的措施,这样就完成了对运营指标的初步掌控。
用数据来做运营
在做运营的时候,数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运营而言,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价值:
- 数据可以客观反映出一款产品当前的状态好坏和所处阶段;
- 假如做完了一件事但效果不好,数据可以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 假如你想要实现某个目标,数据可以帮助你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佳路径;
- 极度精细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你通过层层拆分,对用户更了解,也对整个站内的生态更有掌控力;
- 数据当中可能隐藏着一些潜在的能让你把一件事情变得更好的线索和彩蛋,有待于你去发现和挖掘。
内容运营
如果宏观一点看,“内容运营”要做的事,其实就是持续关注内容从生产到消费再到流通和传播的全过程,并通过自己撰写、编辑、组织加工、外部渠道传播等一系列手段去更好地促进这个过程的发生。在整个过程中,你需要持续关注并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在运营工作中,内容运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衍生的运营岗位也是围绕内容运营来展开的。但内容其实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绝非一朝一夕能够习得的,以下的知识其实也只是入门的一些知识,想要做好内容运营,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内容的定位、调性与基本原则
如果要做内容运营,那么必然是长期和持续的工作,为此,首先要确立的就是内容的定位与调性,其重要性在于,如果能够成功树立内容的调性,并给内容打上某种风格化的标签,就会在用户心中牢牢占据一个位置,并进而大大降低以后建立用户认知的成本,这一点知乎、豆瓣、果壳等都做得很成功。
要做好这些,就要做到内容的差异化和标签化。无论行业中有多少竞争者,总归还是能找到差异化的细分领域的,哪怕是细小的差异,也会成为占据用户认知的关键。其次,调性需要的就是标签化或者说风格化。如果想要把这种看似务虚的东西落到实处,最好是从内容背后提炼出一些棱角分明的标签,再用一系列具体、切实的行为动作去支撑起这些标签。
UGC内容生态
互联网行业的内容实际上有且只有两种:UGC和PGC内容。定义无需多言,不明白的可以自行百度。
先说UGC内容生态,这是相对更复杂、难做的一项,因为主导权在用户的手上,所以运营要做的更多的是启动和引导。在书中,黄有璨老师提出了UGC内容生态建立的五个环节:
- 内容初始化
平台初期的内容、人气和氛围是需要运营者来建立的。如果一个平台看起来空空荡荡,显然不会有用户加入进来主动进行生产。所以平台初始内容的填充还是需要运营者来完成的,初步的内容填充需要精准而有效地建立平台的氛围与调性,这点其实是很重要的。 - 少量用户加入生产
第一批加入内容生产的人,相当于内容生态的第一个雪球,只有这个雪球坚实、有动力,才能让UGC内容越滚越大、越滚越多。比如知乎早期的内容输出用户就有李开复、雷军以及很多知名投资人,而这些几乎都是知乎团队一对一完成邀请开始入驻和使用知乎的。 - 内容生产者激励
光要求内容生产者生产内容,不给对方任何激励显然是不行的。无论是情感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是可以的,比如给优秀的生产者颁奖、广告分成或者是平台方的推广、互动以及官方导流增加成就感等等,都是有效的激励方式。不久前哔哩哔哩年度盛典对up主的颁奖和每年的福袋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 更多新用户加入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用户基数大了,UGC内容的生态才能更好地生长。 - 更多用户加入生产
这一点又可以氛围三个维度来做:
- 在产品和文案层面加强引导
- 不断制造话题,借助话题来引发用户参与
- 通过“造典型、树标杆”的方式来为用户树立榜样
PGC内容生态
如何写出好的单篇内容
选题策划——资料收集&整理——内容加工生产——内容组织&呈现
第一,随时随地收集灵感,不要错过;
第二,先明确内容框架,在逐次填充细节;
第三,保证一个固定的编排风格,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
如何长期保证PGC内容体系的供应能力和做好长期内容规划
首先可以借用黄有璨老师的运营思路即“常规内容保底、爆款内容重点突破”,其次就是做好内容分配的策略,常规内容和爆款内容的输出因人而异,然后做好固定的内容爆破,提升效果。
内容的组织与流通
内容的组织
建立单篇内容的标准和组织形式,包括编排、样式、方向调性等等,然后对相关内容可以进行聚合,做成专题、系列、栏目等等,放大内容的价值,然后在产品和文案层面也需要做好整体的导览和索引。比如,对“闲逛”式的用户行为,可以采用信息流这种随意刷新的方式;而对于“目的导向”式的用户行为,就可以用搜索、分类等方式来整合内容。
内容的流通
所谓“内容的流通”,就是当你有了一定数量的内容之后,你可能需要考虑以某种方式让你已有的内容可以流动起来,通过流动令之展现在用户面前,从而让用户可以发现和消费它。
在对内流通时,可以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
- 内容运营人员的人为干预和组织;
- 算法的智能推荐
- 依靠用户关系和用户行为
在对外流通时,主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 通过产品机制、运营手段鼓励用户进行分享
- 运营人员主管挑选一部分优质内容将其分享到第三方平台,并获取更多人的关注
转化型文案写作
转化型文案就是文案中目的性最强的那一种,被写出来的唯一意义就是引导用户完成某个特定行为,俗称一次转化。比如标题的意义就是要用户点开阅读、商品详情页就是希望用户下单购买。其中,转化型文案又可以简单地分为短文案和中长文案。
短文案
短文案不需要太多高超技巧,虽然写出超强文案很难,但合格的转化型短文案还是比较容易的。书中介绍的两个原则都十分有效:傍大款、颠覆认知。这些往往用在标题上最明显,比如:
标题一(常规型):《原创干货:如何从0开始运营一个优秀的微信公众号》
标题二(傍大款型):《这个微信公众号,如何在单点上可以比罗辑思维还NB?》
标题三(颠覆认知型):《5个月,0基础0预算,他们就这样超越了60%的同类微信大号》
中长文案
在书中,关于中长文案写作,主要列举了三种逻辑,我觉得可以简单梳理一下:
- 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勾起欲望——促成行动
- 代入情景——引起矛盾——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 列出用户关心的所有问题,再一一给出答案
原则:你只有先帮助用户建立起来认知,才有机会激发用户的兴趣
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指导原则
书中对原则给了很多案例辅助理解,这里就无需列举了,领悟其中意义,对照很多现实案例都可以看出这些原则的影子。
- 物质激励
简单粗暴,直接以物质奖励刺激用户参与; - 概率性事件
利用人的赌徒心理,诱导用户参与; - 营造稀缺感
饥饿营销、限时抢购等等都是如此; - 激发竞争意识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有三大硬性需求——求生本能、性冲动和渴望伟大。”
领先他人、取得成就是人们永远不会丢失的冲动,各种排行榜、PK活动都是如此;
- 赋予用户炫耀、猎奇的可能
各种创意测试的分享、那些刷爆朋友圈的H5都是如此; - 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
激发情绪、获得认可的文案、活动,只有激起共鸣,就能获得更多也更有诚意的用户参与; - 赋予尊崇感&被重视感
比如小米对米粉的重视、细节上的精致化等等,都是能赋予用户尊崇感和被重视感的; - 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价格锚点、突出爆款等策略都是运用了这一原则。
内容运营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这章案例很多,关于转化型文案这块我觉得结合关键明老师的《爆款文案》来看会更好,很多思想殊途同归但各有侧重,很有价值,点击书名可以看到我之前的读书笔记哦。
运营的宏观规律与逻辑
客观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 带着短视的线性思维投入运营工作,往往很难做好
什么是线性思维?只考虑单一结果导向,简单粗暴,投入产出,但运营有着更复杂的关系和更深的层次性,不能以单一导向去工作; - 一款产品在其早期过于关注用户增长甚至“爆红”,往往反而会加速其死亡
盲目追求用户增长是运营“线性思维”的典型,增长并非不好,但在核心用户价值点尚未明确的时候,大量的用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 早期产品的运营,要围绕口碑进行
所谓“把用户当成朋友”的运营方法,无论是从产品体验还是情感关系上,只要能在用户中树立良好口碑,就能够做出不错的成绩。
不同阶段产品的运营
探索期
探索期产品需要对早期用户精挑细选,用户要少而精,确保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和体验不打折扣,通过邀请、BD等手段获取一部分KOL型用户,让他们成为产品的背书和传播者。同时,对种子用户也要给予更多的额外关注,确保他们能得到更好的体验。
快速增长期
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拉新,占领市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推广就好。
成熟稳定期
这个阶段需要更加针对性,以品牌树立、用户活跃度和商业变现为方向精细化运营。
衰退期产品
产品走到生命周期的尾部,起死回生的概率已经很小了,用常规手段做好延续,同时对流失用户进行召回、承接等工作就好。
不同类型产品的运营路径规划
产品的类型多种多样,书中用了三个维度进行区分,梳理了对应的运营路径
商业逻辑
- 直接售卖型
比如电商类产品,目标就是售卖,所以要做好的就是品类运营、商品运营、供应链团队运营和营销; - 免费+增值服务
比如印象笔记这样的工具类产品,运营路径主要是先获取免费用户,培养起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再搭建用户从免费到付费的路径,比如优惠、试用等等,最后完成增值服务的售卖。 - 免费+流量&数据变现
这类产品靠用户价值完成变现,因此更需要关注用户运营,主要路径包括:引导用户发生特定行为、形成并提高用户活跃度、对内容、数据和现有重点用户资源进行整合;
典型用户行为频次
- 一次性使用
比如婚礼、留学服务等等,重要的就是获客渠道的铺设和广告投放,然后提高销售的转化率,保持良好的客单价; - 中低频次使用
比如洗车、旅游这类服务,重要的不是长期留住用户,而是用户在有需要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你,这就需要做好渠道铺设,占据流量入口,同时增强品牌传播,占据用户认知; - 高频使用
比如社交软件、阅读产品等,这样的产品要做的就是培养用户习惯,减少用户流失,同时提高用户获取和内容传播;
用户是否通过产品结成某种关系
如果用户能够通过产品结成某种关系,那么更需要做的是营造用户之间的氛围,同时设置产品的边界和约束条件,以确保用户体验不变质。
如何搭建一款成熟产品的运营体系
-
保证基础业务顺畅运转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成熟产品运营的重中之重。这样的工作首先要梳理好产品的主业务流程,然后根据流程确定运营端要完成哪些工作,这是运营及格的标准,如果这都没能做好,就不要谈什么创新了。 -
把开源和节流变成固定动作
开源:用户增长
节流:用户留存
绝妙的点子带来的增长当然是好的,但这毕竟可遇而不可求。因此,把这样的行为固定下来才是最好的选择。在开源方面,可以梳理出用户增长的稳定渠道,用常规运营工作去确保渠道获量不减少;在节流方面,同样梳理出用户流失的关键节点,并配合用户访谈、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方法找出原因,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减少用户流失。 -
确保“最关键用户行为”的发生几率
滴滴的最关键用户行为就是打车、外卖软件的最关键用户行为就是下单,所以要让用户明确体验到产品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让用户进行最关键行为,这方面可以做的运营行为包括用户引导、新手任务和优惠机制等手段。 -
核心用户的界定和维系机制的建立
核心用户是产品的宝贵财富,通过数据分析界定核心用户,并通过运营措施维系、活跃他们是运营的重要工作。 -
阶段性地通过活动、事件、营销实现用户增长
如果能够把“开源”工作固定下来,那么阶段性地提升用户量就是运营最能出彩的地方了,这一点可以用到第三章的内容与技巧,就无需赘述了。
社区/社群运营的逻辑与路径
- 创建和初始化
对于一个社区/社群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升华一些就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普遍是利他性且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最终会体现在一些规则上。 - 信任感与价值确立
这是几乎所有运营者都要突破的一个过程,即从“我不确定在这里可以得到什么”到明确知道“这里可以给我提供什么价值”的过程 - 社区的去中心化
社群运营者也好,明星用户也好,往往在早期都是社群的中心,但这些人一旦出了问题或者离开,就会对社群造成重大影响,所以,一个运行良好的社群,需要去中心化,让用户形成一个互联的网络。这里有两种方法,一是培养和发掘追随者,二是通过引导,帮助社区内的用户建立关系。 - 社区的“自生长”
当社区中的多元关系确立后,社区就具备了自生长的能力,这时候运营者对社区的掌控已无法面面俱到,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运营无需太过费力,坏在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因此,运营者需要为社区制定边界与规则,在规则内的行为不去干涉,越界行为严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