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绘画学习中,色彩往往是被认作感性的存在,在调色时除了一些基本的色彩理念,大多时候还是依靠感觉来画。
因此,起初对色彩应用学习是不理解的,这种不依附于任何物质,单纯将色彩像公式一样展开,是否有些矫枉过正?
最近看了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从书中或许能找到些答案。
有一种常见现象,许多人有一种囤积癖。遇到喜欢的作品,不由分说的一张张拷到笔记软件里。这倒不一定是件坏事。但奇怪的是,有些人会产生一种错觉,把这些囤积的文件,当成自己大脑里的知识,等到了创作时,依然手足无措。
这个例子的问题出在,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材料,只是做了最粗浅的表面加工,未能从深处审视,更不用说去下一些深究的功夫。
色彩应用研究就像是对色彩进行解码与归纳,从更深层面去挖掘更深层更本质最底层的关联,构建更加基础的知识体系。
喜欢,不是学习的终点。
学习经典不等于喜欢经典,而在于能在其中得到多少新的东西。书中提到“我们无法用未知解释未知,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一些核心概念后,才能学到新的知识。”丰富的色彩知识体系让对经典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喜欢的阶段,引导着去思考印象派色彩为什么好看?它有什么样的特性?是怎样实现的?
深度学习,使得对色彩的理解不再满足于停留浅表的层面,而是去从更深处进行思考,在创作时做到清晰表达。
每个人都有发现美的眼睛,深度学习将其变成了创造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