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在父母宠溺的视野里欢声笑语时,时常会想起一个小男孩,那个曾踢了我一脚的小男孩。
而实际上,我当时并没有伤害他人的言行。因为平时比较粗枝大叶,后来还特意细细回想了一翻。
大概前年夏天吧,记得那时候正在上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因为比较喜欢动画电影,口碑也不错,就去电影院看了。
当时,我前面的一对母子正在买票,我排在后面。购票台上立着电影场次牌,我就向侧前方稍挪了挪,想看清楚点儿,也是为了对付那厌恶的等待。恰巧儿这时候,孩子的母亲买完票,往后退了一小步,不小心踩到了我的脚。
她马上回头跟我说了对不起,还很诚恳的轻轻弯了两下腰。而且她是很及时的收了脚,并没有踩实。我拿钱包准备买票。她也转身离开买票台,去牵儿子,打算离开。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小男孩在被母亲牵走的前一秒,狠狠的踹了我一脚,还刻意抬头盯了我一眼 ,就像在示威!他的表情,让我很意外,甚至惊讶,因为那是一个不该出现在六七岁孩子脸上的表情!
他的母亲赶紧把他拉开。更离奇的是,小孩子不懂事也就算了,可大人居然连一个字都没说就那么走了……
站在原地的我,是一脸蒙圈啊!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很想把他们叫住说点什么,可是最后我还是没有。
毕竟才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即使叫住了他,也跟他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至于他的母亲,刚刚那几秒钟内所发生的一切,足以证明她的护犊之心。
那,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我百思不得解。
看完电影后,我早忘了那点小疼,但这件事却在我心里留下个大大的?。太不合常规的事,总有其背后的原因,没办法好奇心太重——!
然后就分析了一下,小男孩攻击行为可能的诱因。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若是对另一个人有攻击行为,无非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想故意伤害对方,二是想自保。
显然,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是不会自不量力的主动去挑衅一个大人的,因为根本打不过。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出于自保。
但他却没有自保的必要啊。被踩的是我,我除了说过“没关系”这三个字,再没多说一个字。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对他母亲造成任何伤害。
但他又确实踢了我,那他必定是有什么误解。我始终觉得,我的言行还不足以引起什么误解,那问题就出在他母亲身上。
又细想,在踩脚道歉的整个过程中,我唯一觉得不太合理的地方,就是她的道歉太过“真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般人踩到别人的脚,顶多说句“对不起”就算是有素质的了。但她还弯腰点头两次表示歉意,生怕我会立马抬脚踩回去以示报复似的。
难道这就是让小男孩误解的那个关键所在?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直到几天以后,我看到了一则新闻。一个女人在自己丈夫的饭菜里下毒,原因是女人不堪被家暴。
于是对于踩脚道歉事件,我有了新的理解。
也许,在小男孩的眼里,母亲的道歉行为与被伤害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所以他的母亲向我道歉时,触发了他观念中的伤害模式,他以为我已经伤害了他的母亲,于是出于自保示威或出于报复,他踹了我一脚。
而作为母亲,自能体会到,自己孩子想要保护自己的那份心。也许,在那一刻,作为小男孩的母亲,她是出于不想驳了孩子的那颗保护之心,所以既没有当场指出孩子的不对,也没有为孩子的行为道歉。也许,她明知我会对她的“不作为”表现有所不满,但还是甘心背下了这个黑锅。
结论就是,这个小男孩,在某种不良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在母亲身上形成了“道歉等于受伤害”的认知模式。当这种不正常的认知模式,在某种情况下被触发时,小男孩就会做出某些激烈的行为,去保护他认为受到伤害的母亲。
新闻里的家暴,就是这不良人际关系环境的一种。
莫名,有一种悲哀。
畸形的家庭环境,会摧毁一个家庭,也可能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家庭暴力。美剧《心理犯罪》里曾提到,一个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转变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大概是因为,家暴家庭没有教会孩子除“暴力”以外,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吧。
虽然我不认识那对母子,以后也不可能再见到,但我还是希望那个孩子能够有一个正常的环境,得到父母悉心教导,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也能时常天真烂漫欢声笑语,健康快乐的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