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没听过《余华》,但应该不会有人不知道《活着》;《活着》我翻阅过两三遍,包括电影也看了,我仍是先入为主的,想着【余华】,一定是个女作家。
这两天抖音突然就给我推送余华的采访,当看到本尊的时候,再想【余华】这个名字,我实在是很难接受。
第一个小故事:余华说小时候因为撒谎被割掉阑尾。
余华说他小时候很调皮,不想上学,但是家人不依,他就老是说肚子痛,不能去学校。余华的爸爸就问:你是不是肚子左边痛的厉害啊?
余华本来就是装的,也不知道是该是哪里痛,就点头说是,就是爸爸说的地方痛。爸爸点点头,然后就带去医院,等余华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脱光放在手术台上了,他慌了,说他是撒谎的,肚子不痛,但为时晚矣,就这样阑尾被割了。
后来余华说,他们家人的阑尾都割了,爸爸妈妈哥哥,阑尾都割了。小乌龙,大教训哈。
第二个小故事:写作的初衷。
说是有一年代表中国去西班牙参加一个作家交谈会,中国去了四个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写作这样的问题,要求四个人都将答案写在纸上,然后在当众读出来。
余华说他是第一个上去的,他说他第一份工作是牙医,被分配到诊所然后就跟着一位70多岁的老医生,他本是对牙医一窍不通,老医生让他看着他拔了一颗牙,然后就让余华自己动手,之后的余华就专业负责拔牙。但有一次他看到文化馆的人天天都在街边闲逛,还有工资拿,而他还要按时上班,起早贪黑的,时间不自由,人身也不自由,他真的很羡慕那些文化馆的人,所以他就想去那边工作。于是,他就开始写小说,小说拿奖了,很顺利的就去文化馆了,而且写小说的稿费全部都归自己,真实爽歪歪。
他说他第一天去文化馆上班,他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到了文化馆才发现,他竟然是最早的一个,他当时就乐开了花,心道,果然是来对了地方。
第二个上去读的是莫言,莫言走上文学道路的初衷是想用稿费买一双皮鞋。莫言之前是当兵的,就想有一双光亮威风的皮鞋,但无奈当兵没什么钱,便只能写作,投稿,还能挣稿费,挣来的稿费就能买皮鞋了。
第三个是谁我忘记了,第四个是苏童。
其实但看《活着》,总会以为作者一定是经历了世间沧桑,人生百态,属于比较深沉的学术家的那种,可是银屏里的余华给人的确是个像是“喜剧人”的形象,哎呀,要是余华去讲脱口秀,会不会更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