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话,对应三、四年级历史教学
《精卫填海》的感受和解读
关于中国传统故事,我对“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好像和其他的中国上古神话有不同的感觉。好像从我很小的时候听到这个故事,就有一种非常异样的感觉,说不清,好像觉得这个鸟挺傻的。但好像又不是那种单单纯纯的傻。
长大后自己读过好几个版本的精卫填海,包括《汉声童话》,袁珂的《中国神话故事》、还有一些老师的改编版。有的版本把精卫说成是太阳神的女儿,大部分版本都是精卫是炎帝的女儿。这时候我的感觉又变了。精卫为什么好端端的要到海里去?被淹死之后,为什么会生这么大的气?难道她不知道玩水是很危险的吗?大海把它淹死了,是因为他不听劝呀。
虽然陶潜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但我的心里总是觉得不好讲。故事虽然简单,但逻辑在我心里感觉说不通。
再后来看过另外一些另类的解读,也有桐华《长相思》、《曾许诺》,以及一些网贴。基本是说:炎帝的后裔和部属,却大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剩下那些我们还能记住的,无一不是下场凄凉:女娃溺亡、共工战败、相柳被杀、夸父屈死。
女娃作为神灵炎帝的女儿,却淹死在了凡间的东海中。就算她不再是神灵,拥有一半神灵血统的半神也不至于这么容易淹死吧?要知道,古希腊的半神,甚至比神灵还要厉害三分。更何况东海的海神,是她叔伯——黄帝的儿子,她的堂兄 弟禺虢。
总体是说在炎黄两个部落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手段,黄帝把炎帝部落给同化,那些不听话的都被处理掉了。当然,这个上古的这种推断也是姑且听之。
但有趣的是,当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我反而对精卫填海有了别样的感受,当然这种感受是无法带给孩子的。
另外延伸一下,在四年级讲三皇五帝的时候,黄帝和炎帝部落的融合,特别是阪泉之战,该怎么去讲才能够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和”,还是感觉挺难的。
思考
古代中国华夏文明的核心标志是什么?
与其他古代文明相比,它最大的差异化在哪里?
要传达给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华夏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有什么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如何整体化去看待和理解黄河中下游文明,荆楚文明和吴越文明的传承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