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①把握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
②品味关键词的意义和作用。
③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任务一(7分钟)
一、导入新课: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人,一旦登高眺望远方,必定会生出许多的感概。如曹操登上碣石山,诗兴大发,写下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名句,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也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感慨。
那么,我们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这样富有豪情壮志,有远大抱负的毛泽东在登高望远时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起来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
二、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作于1925年。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过去曾在这里度过的许多峥嵘岁月,想起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想起自己此时正肩负的重大事务,毛泽东百感集心,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任务二(15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词的宏伟大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
3、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4、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任务三(20分钟)
四、引导探究
(一)独立寒秋图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游者—独立
(二)湘江秋景图
1、描绘了哪些意象?
群山中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欢快地畅游。
2、一怅一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联想到天地万物究竟应该由谁来主宰。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三)峥嵘岁月图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2、下阕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形象?
年青、有朝气、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3、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刻画这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任务四(3分钟)
结束语: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剩下的内容下节课接着讲,这篇课文全文背诵,下节课抽查。